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 王骋 谢姣: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8-13

引用格式

王骋,谢姣.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2):42-49.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2.004.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

建设的实践探索

王骋   谢姣


摘要:发挥教育信息化“工具箱”作用,探索破解传统教育结构困境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既是信息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更是公平和质量导向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宁夏自2018年获批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以来,围绕破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坚持教育公平和优质“一体两翼”、应用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探索互联网条件下教学环境创新、数字资源创新、应用模式创新、教师发展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的建设路径,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教育服务提标增速、教育治理提能增智,形成“互联网+教育”十百千万的宁夏经验模式。“十四五”期间,宁夏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工程,夯实教育发展“数字底座”,深化教育治理模式变革,促进“互联网+教育”全域提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教育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02-0042-08

作者简介:王骋,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银川 750000);谢姣,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综合科副科长,一级教师,通讯作者(银川 750000)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和重要标志,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治理,实现终身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有效路径。[1]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发挥教育信息化“工具箱”作用,探索破解传统教育结构困境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既是信息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更是公平和质量导向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总量结构性短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相对突出,利用传统手段很难得到充分有效解决。2018年,教育部批复宁夏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支持宁夏发展“互联网+教育”,为宁夏教育纾难解困、变道超车发展提供了破局关键和动力引擎。宁夏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紧扣破解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农村教育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佳、立德树人落实不深、教育服务能力不强、“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等“六大难题”;科学制定到2020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2022年基本建成示范省(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系统布局“互联网+”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现代教育治理“五大示范”,并有序推进“十大行动”;采取30项举措,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模式变革,实现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差距有效弥合。宁夏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互联网+教育”发展之路。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发展规划如图1所示。

图1  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发展规划

二、宁夏“互联网+教育”发展路径

“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先例可循,缺乏经验借鉴,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协调联动、综合施策,才能探索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经验路径。宁夏按照问题导向、需求牵引、项目驱动、应用为王、集智创新的工作思路,构建“部省(区)市县校”五级联动、政校研企社多方协同、教信电研师统筹协调、幼基职高成一体推进的工作体系,探索形成了“十百千万”的“互联网+教育”经验模式,即以“十余条工作机制”为引领、“百余个应用标杆”为示范、“千余所云上学校”为依托、“万余名教学骨干”为主体,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机制创新、应用创新、载体创新、融合创新,促进课堂组织范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形式、管理应用模式等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初步实现“互联网+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学科研到评价管理、从学校师生到家长社会的全方位、立体化赋能。宁夏“互联网+教育”发展经验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宁夏“互联网+教育”发展经验模式

(一)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深化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宁夏以机制创新为关键突破点,探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政策、标准、体制三位一体的“互联网+教育”“1+N”制度体系。

“1”是指一套体系化标准规范。即通过与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等对接合作,共同研制平台接入、学校画像、教育大数据3项技术标准,制定教育专网、智慧校园、信息素养、网络安全等8个建设和应用指南,基本形成从基础建设到融合应用、从素质培育到能力提升、从试点示范到整体推进、从安全管理到共享开放的“互联网+教育”规范体系,切实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赋能“互联网+教育”高质量发展。

“N”是指一批系统化工作机制。即通过“一把手工程、一盘棋规划、一竿子到底”推进工作,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示范省(区)建设保障机制。

1.建立部省(区)合作机制

教育部与自治区政府联合共建“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在政策研制、部署落实、资源统筹等方面予以协调支持,提供组织保障。

2.建立对口指导机制

以教育部“互联网+教育”专家组为依托,对接全国高校学者应需来宁,包县入校开展应用研究和指导,确保“互联网+教育”适宜性、前瞻性发展。

3.建立省(区)建平台机制

坚持规划建设、数据标准、认证服务、管理运营、应用服务、安全保障“六个统一”,全区统建通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上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覆盖各级各类教育需求,支撑教育整体数字转型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4.建立精准帮扶机制

按照跨省联带、城乡协带、强弱帮带、中心拖带等模式,推动区内外学校匹配教情学情进行联校网教,确保资源融通、教学同步,“三个课堂”发挥最大效益。

5.建立试点示范机制

统筹县区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逐级遴选、动态培育一批“互联网+教育”示范试点,通过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

6.建立测训一体机制

建立教师信息素养专业测、靶向训、精准研、常态用工作闭环,打造螺旋递进式发展路径,持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7.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建立“互联网+教育”专项及市县配套资金,广开投入渠道,创新运作模式,形成多元长效保障体系。

8.建立项目牵引机制

以项目统筹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应用推广、典型培育等,规范组织实施和督导验收全流程,通过项目“小颗粒”撬动发展大格局。

9.建立专项督导机制

将“互联网+教育”纳入自治区党委对县(区)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及政府教育专项督导,建立县域达标建设和学校星级评定制度,推动责任层层压实,确保工作环环压实。

10.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通过专项调查、诊断调研、量化评估等方式,系统总结“互联网+教育”发展水平和短板弱项,客观评估示范省(区)建设成效和资金绩效,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宁夏以应用创新为根本着眼点,通过试点先行、全域推广、广泛辐射,树立一批厚植本土特色、根植问题实际的“互联网+教育”应用典型,涵盖课堂革命、教师发展、五育管理、校园治理等各类应用场景。

1.教学创新

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围绕数字资源和学科工具应用,建立微课导学、互动授课、合作探究、检测提升相融合的“互联网+3571讲学稿”模式(见图3),贯通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原州区彭堡镇曹洼小学作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紧抓信息化发展契机,强化校园网络、数字设备、智能系统“3”支柱,优化英语专递课、音乐同步课、德育精品课“3”课程,深化教师研修、学生学习、学校发展“3”融合,切实解决了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难题,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3]

图3  银川市第十五中学“互联网+”智慧教学模式

2.资源共享

青铜峡市深化“三个课堂”应用,组建4个智慧学区、11个互动研修共同体,推行学校跨区结盟、班级跨校结对,借“云”发力、以“课”引智,实现区域“互联网+教育”协同发展。银川市二十一小学构建名校网络课堂PDCC(Platform-Development Chain-Classroom)发展模型,与北京中关村三小、闽宁镇原隆小学、金凤区十六小等结对共建,形成了“一个轴心、四条发展链”的资源扩面应用格局。

3.教师发展

西吉县第一小学发挥县镇名校枢纽作用,依托教育云平台打造县域优师社群和学科教研矩阵,有力破除偏远地区乡村薄弱学校对外交流闭塞、资源供给短缺等困窘,实现教师线上牵手、协同进步。银川市兴庆区建立教师智能研修中心,打造“互联网+UGBS”合作模型,推行“互联网+研训教”一体化工作机制,整县开展特色课程研发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和区域教学质量。

4.素质评价

吴忠市利通区金积中心学校构建“互联网+体教融合”模式,利用学生体质监测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可穿戴设备,实现对学生体育锻炼及体质情况的精准分析、即时指导,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带动个人全面发展。银川市第一幼儿园科学解构一日保教流程,打造“快乐唷唷”人工智能成长伴侣,记录幼儿进餐、运动、午休等生活数据,同步推送至家长端,深化家园协同育人,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5.管理服务

银川市第一中学基于宁教云App搭建智慧校园服务体系,实现教务工作、后勤管理、安全防控等一站式办理,支撑情景体验、互动交流、在线辅导等一体化教学,形成“1366”智慧教学和管理模式。石嘴山市第六中学以“电子班牌”打造“形象大使”,实现班务公开、考勤管理、家校联通、成长记录等“班班通、一屏办”,提升了班级智慧管理和文化建设水平。

6.产教融合

宁夏交通学校打造智慧教学和产业实训“双创”工作室,形成“教学做三联通五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产训相融、校企联通,助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见图4)。宁夏师范学院紧扣“互联网+师范生培养”目标,建设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打造人工智能教学实训超市,推进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反思实践融会贯通,为中南部山区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大批“人工智能+学科”复合型“种子”教师。

图4  宁夏交通学校“互联网+教学做三联通五融合”训育模式

(三)载体创新

载体创新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宁夏以载体创新为主要切入点,建成“云—网—边—端”一体化教学服务体系,搭建宁夏教育云平台数字学校,积极探索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数字孪生学校和未来教育雏形。

1.物理空间建设

实施“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区)创建工程、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教育云平台扩容升级等,普及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推动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管理服务等的标准化兜底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确保全区教育环境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形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教学支持体系。

2.网络空间建设

支持全区中小学开通“云上学校”、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建设智慧校园,推动教育用户和教学活动向云上迁移。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筑基、强基、拓基和精品同步课程、名师专题微课、名校公开慕课、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式学习课程“三级五类”优质资源,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要。开展在线辅导答疑,组织学科骨干教师按“轮班制”“弹性制”等模式,开展直播授课、作业辅导等,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巩固提升,提高学生数字化、自适应学习能力。支持云端研学实践,在线开放志愿服务、博物探索、文学鉴赏等活动,支持学生按需预约,记录分享活动资料,创新开展“5+2”课后服务,深化综合素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打造学校数字名片,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记录师生在线学习过程数据,构建校本数字资源知识图谱,形成线上教学数字模型,探索打破实体学校围墙和传统教育边界,促进学校教育虚实结合、创新发展。

(四)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宁夏以融合创新为重要增长点,紧抓教师第一资源,培养万名应用骨干,为“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1.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

因地制宜开展智能助手应用、教师培养创新、网络智能研修、智能素养提升、专业结对发展、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等六大行动,探索新技术赋能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路径模式,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和人才培养新生态。

2.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联合高校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和题库,每年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校长开展全员网络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实行全员轮训、靶向施训、点单研训,倒逼教师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促进教育创新实践扩面提质。

3.实施骨干人才分类培育计划

以项目为驱动、以课题为引导、以实践为基底,构建“互联网+教育”应用示范、高端管理、高端教学、教坛新秀人才培养体系,在体制机制改革、教学模式变革、管理减负增效、资源更新迭代等方面持续产出、踊跃创新,推进理论前沿和本土研究相适应、示范引领和应用实践相促进,确保“互联网+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宁夏“互联网+教育”建设成效

在“互联网+教育”十百千万经验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宁夏示范省(区)建设实现了“蹄疾步稳”式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期间,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从2016年的全国第16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6位。其中,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水平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发展平稳,管理信息化和机制保障出现明显突破,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稳中求进,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见图5)。[4] 

图5  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2016—2020年)

(一)基础建设全域达标

宁夏中小学200M以上互联网接入、“班班通”数字教学设备、在线互动教室、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教育”全域达标、横联纵通。宁夏教育云平台完成扩容升级,汇聚优质数字资源4300多万件,集成教学管理应用100多个,有效破解了县区各自为政、平台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壁垒、数据采集屏障、教学场域割裂、服务供需失衡等问题,使全区师生同在“一张网”上共享资源、“一块屏”上互动教学、“一朵云”上学习成长,加速弥合教育“数字鸿沟”,有力支撑全民终身学习。

(二)融合应用全面深化

宁夏成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宁夏人工智能研究院,实施全国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5G+智慧教育”等试点建设,率先在全国完成全域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全员测评,优秀率达61.8%;遴选培育10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区)和187所标杆校,13个县(区)和52所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基本实现“三个课堂”全覆盖建设和常态化应用,有力缓解薄弱学校缺师少教难题,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村小末端、惠及百万学子。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相关应用平稳支撑全区160多万师生在线开课1200多万次、作业2.3亿次,累计访问量突破4.6亿人次,实现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

(三)教育治理全链升级

建设“互联网+教育”智慧党建云平台,打造中小学德育空中课堂,创新党建思政工作载体,增强网络铸魂育人合力。建设“互联网+教育”指挥中心,实现高考巡查、在线巡课、教育融媒体、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等一网统管、一屏总览。实施“互联网+”校园治理行动,构建跨层级联通、多部门联合、全链条联动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学生学籍、教育督导、资助管理、营养改善等应用系统云上集成,实现100多个教育服务事项“线上办理”。宁夏“‘互联网+教育’助力解决学生办证难”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群众办事堵点疏解行动”优秀案例,“互联网+教育”改革工作经验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四、宁夏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展望

“十四五”期间,宁夏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要求,围绕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改革重点任务,着力培基固本、扬优补短,夯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体系”,强化省、市、县、校“四级引擎”,实施教育新型基建、教学模式变革、师生能力提升、在线教育优化、智慧教育发展“五大工程”,推动教育新范式、新思维、新能力、新资源、新应用、新生态“六大转型”,打造“互联网+教育”升级版,加快实现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5]

(一)坚持创新驱动,夯实教育数字转型底座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基建战略,系统布局智慧教育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校园、新应用、新安全,建立和完善教育新基建保障机制,推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建设协调发展,打造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教育专网建设,推进5G、IPv6、新一代局域网等规模化部署,促进教育网络提质增速,实现万兆到县区、千兆入校园、百兆进班级和无线全覆盖。推进学校教学环境升级改造,实现设备协同、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融合,支撑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全领域数字化转型。

(二)坚持需求牵引,深化教育治理模式变革

实施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聚焦“双减”政策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校园现代治理等核心场景,推动教育治理向数据驱动、多元协同、主动服务转变。以宁夏教育云为枢纽,推进教育“一件事、指尖办”集成改革,细化业务颗粒,优化服务流程,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教育治理价值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流程和手段工具。[6]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促进数据整合汇集、有序流动、开放共享;打造教育智慧大脑,面向教育结构和发展要素建立数据应用和分析模型;促进大数据驱动下的教育精准管理、科学决策、智能服务。[7]升级教育大资源中心,重构资源汇聚、智能推送和检索服务体系,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海量搜寻”到“精准选用”、“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深刻转变。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三)坚持应用为王,推进“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

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推动优质数字资源覆盖率、智能教学应用普及率、师生信息素养达标率、城乡学校线上结对率、“三个课堂”按需开课率达到100%,推进“互联网+教育”融入“五育并举”全流程各环节,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8][9]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宁夏教育云融合应用,深化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智能学伴、个性学习等创新应用,推进场景式、体验式、项目式、沉浸式、混合式互动教学,构建人机共教、虚实共育、教技共融的教育发展新样态。深化技术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打造“5G+”教师智能研修中心,增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与教学胜任力双核要素,助推教师队伍“强峰补谷”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在线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转换机制,建立学习者电子档案和数字画像,加快实现“能者为师、课程为王、学习者为中心”导向下的全民终身数字学习,助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10]

参考文献

[1]樊姗妮.第十六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6(6):1.

[2]新华社.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2015-05-24)[2020-03-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524/c1024-27046494.html.

[3]黄涛,田俊,吴璐璐.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结构创新与均衡发展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5):47-52.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编.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12.

[5]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6]张臻.智能时代的教育数据治理变革:挑战与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11-17.

[7]余胜泉,李晓庆.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分析与改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7):5-12.

[8]黄荣怀,刘德建,刘晓琳,等.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16.

[9]余胜泉,刘恩睿.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16-23,62.

[10]王运武,李炎鑫,李丹,等.“十四五”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态势分析与前瞻[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6):5-13.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ingxia as a Demonstration Province of “Internet+Education”

Cheng WANG, Jiao XIE*

(Ningxia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Center, Yinchuan Ci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750000)

Abstract:Giving full play to the “toolbox” rol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exploring the solution to the plight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the “urgent difficulties and anxieties” of the people are not only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ducation digitization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but also the only way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fairness and quality. Since Ningxia was approved to build a n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vince (region) of “Internet+Education” in 2018, aiming at solving the shortage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nadequate & imbalanc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 has pers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one body and two wing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The “two-wheel drive” of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syst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information talent team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dv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 servic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The Ningxia experience and model of “Ten-Hundred-Thousand-Ten thousand” were explored and formed.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Ningxia will fully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strategy deployment, launch the “Internet+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project, consolidate the digital base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Internet+education” global filing, and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intelligent upgrading, as well as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Keywords:“Internet+Edu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Quality and balanced education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相关荐读

新刊速递 |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2023-03-08

世界教育数字化动向研究·专栏 | 李运福 徐菲等:国际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热点分析与启示

2023-03-17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国际前沿研究专栏 | 韦恩·霍姆斯 孙梦 袁莉:《人工智能与教育:本质探析和未来挑战》

2023-03-16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 | 张忠华:数字中国战略与中国式教育数字化研究

2023-03-09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