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见心魔,《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得失谈 | 百年动画之旅

李学武 正點观影 2023-02-22


自《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现象级票房后,从中国神话中挖掘故事的路径被更多人实践着。


《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便回归到中国神话《山海经》IP中去讲故事。它的戏剧情境设定是这样的:



山海之间,有千岛之域,名唤昆仑。中有二岛,用作医疗。医者众多,馆长人参,弟子白泽、火烛,四长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皆惑于无法医治“黑灵”。


感染黑灵者,初期只有胸口一块隐隐有黑气,中期不想见人,最后爆发,危害自己及世界,甚至会“石化”丧生。无药可治,医师只能将黑灵从患者体内抽出,灌入葫芦,再封存于地下室,或投入“万物皆沉”的弱水中。但抽走黑灵,人将失去颜色,如同灰白的幽灵,被隔离在荒芜之地。



稍有心理学基础,便可发现,“黑灵”指的是抑郁症:初期心情低落,中期回避社交,到最后有自杀倾向,“躯体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是陷入“木僵状态”。早年的一些治疗方案,如大量应用镇定剂、切除脑白质,会使人丧失心智,如同行尸走肉。影片颇有社会使命感,想把“抑郁”的成因及疗愈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儿童阐释清楚。



《再见心魔》首先描绘了黑灵缠身的众生相。他们或经历了失恋、赔钱、竞争失败、家庭变故;或因外形与众不同(苦山神有三个头、三种想法、三个声音,麒麟羿天生小角)被同伴排挤;或因上了无数辅导班压力过大、美貌惊人却总是担心随时光逝去变丑……


由此可见,黑灵易侵袭“心有所失”者。追忆过去的丧失使人痛悔,而担忧未来的缺失,如容颜老去、成绩下滑、大业未成,则引发焦虑。



此时,“黑灵强易感型”群体心境平衡被打破,为平息痛悔与焦虑,他们往往热切地想实现某种目标。这目标可能是物质的,如羿想找到神农氏种下的“角环”促生小角;也可能是情境的,如火烛一定要胜过白泽;还可能是观念上的,如白泽认为医生一定要征服一种病。


遗憾的是,“想要”(wants)未必是“需要”(needs)。羿“想要”的是角环,而他“需要”的却是“确定自己作为麒麟的身份”。火烛“想要”打败白泽这个从小就挡在他面前,夺取了老馆长关爱的人,但真正“需要”的是“自信”。白泽只想“治病”,可是医者仁心,如只看病不见人,“治病”未必能救得了“人”。



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总结:“自觉的欲望,总是伴随着不自觉的欲望”(《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


在电影里,表层的欲望,总是被外界的评价刺激诱发。“角是麒麟的标志”“老馆长的青睐是成功的标准”“良医必须攻克疑难杂症”,这些观念来自他人或社会的集体意识。黑灵受害者只听见表层的欲望在呼喊,却不肯静下来,倾听内心深处的低语,便形成了执念,即“心魔”。



《再见怪兽》把正向的情感关系视为心理治疗的核心。情节发展部分借用了“公路片”的架构,让白泽和羿一同来到因白泽之误而废弃的大岛上,一老一少从相识而相知,最后情如父子。



旅程便是祛除黑灵的过程。两人结伴之初,白泽一心想回到小岛,参加第二天争夺馆长的比赛,视羿为累赘,看不到他的需求,直到他因绝望而成了自己最“看中”的黑灵病人——或者说实验对象。


如作家安德鲁·所罗门——他是临床心理学教授,同时有三十年抑郁症经历——所说,“抑郁症是一种代价高昂的沟通方式”。患者以伤害自己为代价,向世界呼救。



白泽逐渐了解到:羿因天生小角被排挤,无法在同辈中获得归属感,更无力形成身份认同。而白泽,也在羿心结形成的过程中起过负面作用。


按照拉康的理论,婴儿在“镜像阶段”把“镜像”识别为自身,在“误认”的基础上建构起主体概念。在此过程中,“他者”的确认尤为重要,就好比婴儿认出镜像,起初未敢确定,直到看到怀抱自己的母亲点头赞许、微笑鼓励。


然而,羿为了救被迷谷怪拖走的白泽,试图使出“麒麟御风术”时,却遭遇白泽的“否认”(“角这么小,也能使御风术?”),“身份认同”随之被延宕。



需要疗愈的不仅羿一人。英雄白泽和反派火烛都是“目标型人格”,围绕功利目的建立起价值观和世界观。


白泽初登场时对黑灵之外的病人不屑一顾,因其不利于自己完成“攻克难症”的目标。可以说火烛是白泽的“阴影人格”——荣格用这个词来描述人们内心隐藏的阴暗或无意识层面的人格特征。如果他一直无法“打败”黑灵,重回医馆,最后被黑灵附体的将是他。



所幸他有羿做旅伴,羿教他让身体律动成为快乐来源;羿把他带回老医馆,使他真正理解老馆长的教诲:良药祛病,良医治人。好医师除了用药,还得用心。两人关系改变,始于白泽将一向视为珍宝的五行旗当做被子盖在羿身上——象征性地放下“物”,选择“人”。



白泽和羿在充满了爱的关系中互相治疗,彼此成全。毕竟,“归属感和被爱是人类的核心体验”(布鲁斯·D·佩里 《你经历了什么》)。


最终,羿得到了白泽的确认(“你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孩子”),他不断在幻境中奔向父亲,所求是一个拥抱,也是一次回应,一个首肯。


而他在呼喊出“没有角,我也是麒麟”之后,发现自己拥抱的是白泽。白泽也因羿的信任而激发出心底的光,照亮了整个昆仑。



“抑郁”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典型症候。英语中抑郁(depression)首次使用是1660年,被广泛使用已经到了19世纪中叶。


但是,人类悲欢,古今相通,只不过称呼不同。希波克拉底将其视为“黑胆汁”过多的结果,安德鲁·所罗门认为《圣经·诗篇》中提到的“正午之魔”,中世纪教会制订“九大罪孽”中的“怠惰”,指的就是抑郁症状。


今日抑郁更为常见,较之过去,少年儿童相对高发。然而,《再见怪兽》这部本应引起广泛社会共鸣的动画电影,票房却不到4000万。究其原因,恐怕是主标题与副标题带来的观影期待互相矛盾,而无论哪个标题的“隐含受众”都和影片内容适合的观众群体不同。



影片主标题“山海经”,目标观众是青少年。但副标题“再见怪兽”相当口语化,更像是针对低幼观众。


在影片“想看用户画像”中,占比最多的是20-24岁(29.6%),25-29岁(24.0%)两个年龄段(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然而,这些被“山海经”吸引,渴望看到上古神灵传奇的观众,却发现,期待中的“白泽”本应在“王者有德”时才出现,通晓万物,与黄帝对话,而影片中的白泽,只是一个普通医师;期待中的迷毂怪变成了“迷谷怪”,前者“阙华流光,上映重霄,佩之不惑”,后者形似漫威漫画中的格鲁特,爱吃甜食。


另外,从淘票票、猫眼等APP影评中可见,另有一部分观众属于“小手拉大手”的低幼亲子观影群体。



但影片内容决定了它最适合的观众群体是9-13岁儿童,即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生。这也反映了奇幻动画电影创作的一个“心魔”——总想绑定大IP以吸引观众。


但《再见怪兽》这部影片,除了借用《山海经》中神奇生物的名字,在世界观设定、角色设计、剧情发展、主题呈现上与之均无太大关联。殊不知,世界观与叙事融合,观众定位与实际受众群体相一致,比宣传噱头更为重要。或许,“想象力自信”是驱散这一创作“心魔”的良方。


作者: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学武

微信编辑:林文琪 实习生 姜文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