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7-02-19 黄建海 南方教育时报


2017年新年开学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要实现上述目标,教育普及是基础性工作,是重中之重。其实,近年以国学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一些学校已经自发地开展起来了,只是距离“意见”的要求相去甚远。主要问题是碎片化、随意性强,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等。比如,生搬硬套简单复古,二元对立排斥西学,重学轻用学用两张皮等。结合“意见”精神,笔者以为,今后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育国际化不能丢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句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想取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得自重,而自重的前提是要有民族文化自觉。在海外与人交往,若满嘴说出的只是莎士比亚、狄更斯、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却对孔孟老庄、四书五经知之甚少,那是个别人的国际化,当然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但从教育领域来说,近些年出现的国际班热,大多都是行国际化之虚,务全盘西化之实。办学的目的无非是考取欧美名校,是将美国教育搬到中国课堂,向中国学生灌输美式文化,传授美国历史,学习美国语文,有意或无意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甚或是抛弃传统国学,因为这要占用一定的课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许多重点中学也纷纷开办所谓国际部。我们无意反对出国留学读欧美名校,只是想强调,这些走出国门的高材生,理应永葆中华文明的根。为此,建议教育部出台统一的标准,规定国际班学生必修国学课程的内容、课时与学分,不达标的不予颁发高中毕业文凭。



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知行合一,知识传授与修身修行并举。学习诵读典籍,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卖弄知识,而是重在修身律己。历史上的士大夫和儒家所尊崇的是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的人格品质,都是注重个人修行的具体表现。然而,当前学校师风师德建设亟待改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名利思潮泛滥,教师群体中言行不雅、道统缺失的现象并不鲜见。现在不少学生在传统面前缺乏应有的敬畏和基本的礼仪,个别人更表现出肆意妄为。学生不像学生的样子,恐怕与老师自己缺乏君子风范也有一定的关系。



传统文化特别注重道德文明修养教育,单纯说教是没用的,必须靠教师的引领与示范。笔者注意到春节期间央视公益广告的一个画面,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当小孩正要拿起筷子夹菜时,父亲示意儿子把筷子放下,等爷爷先举筷子夹菜。可是,这种尊老的餐桌文明曾几何时,变成了“小皇帝”的专权。类似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当下国学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礼仪失范的普遍现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要在双创与兼容并蓄中与时俱进。在创新中传承,在创造中升华,是“意见”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要求。在大科技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生代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特征要求。就像“意见”所指出的那样,要以科学、敬畏的态度,对传统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经典国故再好,画地为牢等于作茧自缚。惟有兼容并蓄,才能迸发无限活力展现无穷张力。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为了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相抗衡,而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文明为我所用,更有力地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近代以来,那些学贯中西的教育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

作者系深圳第三方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本报特约评论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