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大多数人不知道你在做什么的时候,你可能正在创新

2016-02-04 林红 奴隶社会

题图: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656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

14岁的时候我去瑞士念了一年的中学,坐火车经过了前苏联、外蒙古;19岁时我又回到瑞士读了本科,用了几年的时间走遍了小半个欧洲,在西西里的火车站睡过觉,在荷兰同学的地板上借宿过,在巴黎的公园里和鸽子一起吃过午饭;25岁,我降落到了美国的中西部去读研究生。27岁,我与朋友们一起站在山顶上俯视硅谷,看着下面一个一个闪亮的房顶时我就在想,每一个亮点都是一个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或将是一个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

但是很快呢,互联网的泡沫啪得一下就崩了。著名的思科园区变成了空无一人的“鬼城”。29岁我回到中国,因为我的母亲得了癌症。一天早晨,我小时候一直去玩的那个工会大楼,在我眼前,无声地、粉碎地就塌落下去。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起了一座更高、更大的工会大楼。那时我就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大胆创新是第一要素

“银杏计划”是不资助项目,也不资助机构,而是投资于人,但经常有人追问我,“你们那个项目的周期到底是几月几号到几月几号,你们的评估标准、你们的KPI、你们的成功指标到底是什么?”

社会创新本身很难用传统模式的标准去套。我们支持的那些“社会创业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比如,一个名叫唐智湘的银杏伙伴,他是长沙的一个消防义工。他从消防队退役后,觉得很多火灾可以避免,所以在市民当中招募志愿者,经过他亲自的培训,组成了一支队伍,免费做消防宣传、火灾隐患排查。开始他全靠自己出钱,当然不可持续,但后来他发现志愿者里面有不少是小企业者,比如说花店老板、饭店老板、平面设计师。虽然他没学习过互联网思维、社群运作,可他摸索出让这些小企业家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收入,然后共同承诺拿出利润的百分之几支持义工团的活动。这就是一个社会创新,并且有可能在中小城市复制。

这样的怪咖在银杏伙伴中很多,比如说什么女博士农民,辞职去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财经记者等等。去年银杏伙伴去德国访问考察时,与“黑暗中对话”的创始人交流,他对我们说:“作为社会创业家,如果所有人都搞不清你在干什么,所有人都在跟你说你做错了的时候,恭喜你!你在正确的道路上。

心怀敬畏地做社会创新

从14岁开始,我端过盘子,卖过报纸,做过工程师,当过VP,当然是很小的公司啦(笑)。我以为自己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做过很多事——直到我36岁的时候加入了南都基金会,直到我从汶川的、玉树的、云南的灾区回来的时候;直到我从厦门、苏州还有深圳那些所谓的中国最美的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那些臭气熏天的污水横流的所谓的打工子弟小学和流动人口社区回来的时候;当我从甘肃民勤退化了的绿洲回来的时候;从西双版纳寸草不生的橡胶林回来的时候;当时有一次我脱下满是汗水和泥水混合的衣服,穿上晚礼服,站在国贸三期刚刚完成的那个辉煌的大厅里面、水晶灯下面,我看着刘德华抱着捐款箱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才知道社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混沌的复杂的系统。

有时候你看到很多很明显的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它自有它的逻辑和平衡。所以当我们说挽起袖子说我们要去做社会创新、我们要改变世界的时候,请大家深深记得 -- 你看见的总比你没看见的少,你知道的远没有你不知道的多。

持续地去做

在过去的五年半里面,我采访过超过150位所谓的社会创业家,我听到他们的故事,他们走过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我能够理解的一点就是,你只有去做、你只有像他们一样真的对这件事情充满热情,不解决你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持续地去做然后去看它的反馈、然后去调整、然后再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大胆去做和心生敬畏的平衡。这有一点像做科研工作。

在2013年的时候,诺贝尔物理奖讲给了两位物理学家,一位是比利时的科学家,他提出粒子物理学中一个叫“标准模型”的东西,还有一位是英国的科学家,他预言如果“标准模型”成立的话,那么就应该有一种叫Higgs-Boson的粒子存在。从1964年他们提出来以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寻找Higgs,称之为“上帝的粒子”。

所以第一,如果要做创新,我们可能要活得长,大家赶紧锻炼身体——五十年啊,从1964年到2013年;第二就是,我想说这个例子是因为2012年底最先发现这个Higgs粒子踪影的,是一个叫CERN的科研机构,就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二十年前我在那里做实习生。二十年前,很多在座的各位可能还刚刚出生不久,那时候有世界上几千位最聪明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每天都觉得自己明天就可以发现Higgs了,他们热火朝天地干,他们没日没夜地干,他们在做一项一项技术上的、理论上的、算法上的创新。二十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已经退休了,但是我觉得他们听说到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的时候,会有很多感慨,也会很开心。

其中有一位中国的物理学家,她当时负责在探测器里面研发一组管子。但是第一批的质量非常不稳定。经过几天几夜睡在研究室里面,她发现是一个小小的陶瓷片,因为在焊接的时候产生了小小的、肉眼几乎不可见的裂缝,后来她经过很多试验,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氮气去保证温差没有这么剧烈的焊铁,顺利完成了任务。她当时甚至没有去申请专利,因为在CERN,在一个28公里直径的环形的轨道上,有四个加速器的探测器,每一个都有几层楼高、几千吨重,这样的创新比比皆是。所以也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个物理学家她受了几十年的专业训练,其实只有短短几年在这样一个项目上,而且有80%的时间都在做最细小的、最繁琐的、重复的工作,跟高科技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相信她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定也非常地开心,因为她曾经在那里,曾经做了那一点点。

那么再接着说社会创新,比科技创新来说,它有时候看上去起点没那么高,可能easy,可能开始的时候enjoy,可能fun,但是有一点不一样的是,我们一旦看见Higgs了,就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但是社会的发展可能不是螺旋上升的,可能是曲曲折折、上下起伏的,所以你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决心,需要更长的坚持,才能看到那一点点改变

举一个失败的例子,2006年的时候,有一项世界瞩目的社会创新的案例,叫做Play&Pump。看上去像一个游乐场玩具,孩子们可以一边玩儿一边压出水来,让非洲妈妈的节省很多精力和时间。当时美国一家慈善机构出资在非洲的南部安装了1800部。

但是在第二年去评估这个项目的时候发现大部分都被废弃了。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效率问题,孩子们要玩很久才能打上需要的水;二是硬件问题,部件坏了没有专业人员维修。因此,这个项目就被搁置了。所以说,一个主意再好,如果没有人来持续地跟进、去做产品的升级、去开发它周边的生态系统让它维持运转,其实就都是像互联网泡沫一样很快地就破灭了。

所以说回我们银杏计划的话呢,我当时很喜欢这个项目,因为在设计的第一天,南都基金会就承诺要做十年。对于一个投资于人的项目来说,如果你没有这个承诺那么就不要去做。

“社会创新”这么不容易,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因为我们没有选择。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人类一百年来发明和实践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都在经历巨大的挑战。新的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不但在商业的强大的推动下,把虚拟的网络结构推入了现实的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同时也造就了人类智慧的双生子“人工智能”。它可能帮助我们,也可能毁灭我们。总而言之,我们正处在大时代的变革中,或者大时代变革的前夜,到底类似于50年前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还是20年前的,还是2前的,做为一个个体,我们永远没有办法预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必须要向前走,要做一点不同的事,也许很微小,也许很伟大

小编说:1月23日下午,银杏基金会秘书长、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项目发起人林红参加了3ESPACE公益创新空间“异想天开”公益创新路演会第三期,并做了题为“我眼中的社会创新”的分享。

3ESPACE公益创新空间是三一基金会的旗舰型公益项目,集交流、分享、路演、资助、孵化、加速和研究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激活中国公益行业的创新生态。

关于银杏基金会:

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银杏基金会”)成立于2015年7月20日,为非公募基金会。主要业务范围支持优秀公益人才和组织发展,开展相关研究、培训、交流等活动。

银杏基金会由银杏伙伴、南都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心平公益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

银杏基金会前身“银杏计划”是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的一个资助青年人突破成长瓶颈,帮助其成为公益领域的领导型人才的长期计划。主要资助对象为草根机构的领导人或创始人,不排除学者、媒体人、个人行动者和未来的 NGO 领导人。

该计划同时倡导社会各界一起支持公益人才、搭建公益人才成长的支持体系。针对公益青年需要基本生活保障、社会认同和自我能力提升的需求。

“银杏计划”除了连续3年、每年1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外,还通过伙伴聚会、海外考察等活动,促进银杏伙伴网络建设,以增进伙伴间的了解、扩展伙伴的学习和视野、提升协作能力。银杏伙伴在平等、尊重、包容、开放的气氛中相互学习和支持,目前已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

2010年项目开展至今,共有409位推荐人向“银杏计划”项目推荐候选人548位,实地考察候选人137人,最终81位候选人加入银杏伙伴大家庭。


写在后面:

奴隶社会去年承诺将《女神经过》的收入捐赠给银杏基金会,下面是十万元捐款的发票。我们也发了很多银杏伙伴的文章,再下面一张图片是这些文章的阅读量(其中刘正琛的10万+文章后台显示阅读量>17万)。


创业不易,创新更难,因为诸多原因,做好公益似乎比创新还难。其实我们评判一件事是不是值得做,并不需要看它难不难,而是要看它是不是有意义。

刘正琛:我这十三年

无意问人生 有心行己任

我所遭遇的农村

万晓白:我们家这16年

一诺 | 从麦肯锡到盖茨基金会,我为什么换工作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