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岁遇上二十大,青春有故事!

交大新媒体 西南交通大学 2022-11-28

巍巍学府 国运所系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

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交大学子们始终走在强国路上

砥砺奋进 守正创新

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在基层建设中、

在大国工程中、在携笔从戎的道路上......

担当使命 与时俱进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

交大新媒体推出

“强国有我丨二十岁遇上二十大”故事征集

讲述学生成长成才、争做时代新人的生动故事

激发奋斗精神、凝聚交大力量

今天,跟随小微一起走进第二期故事展播



刘康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级博士研究生


我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级博士研究生刘康。我来自于交大超导团队,研究方向是高速磁浮列车推进与控制,简单地说就是,在车悬浮起来的同时,让它动起来。


从本科到博士,我在交大学习生活了近十一年,交大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成年之后,大部分的时光,我都是在这里度过。在交大的时光是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一名博士生,我平时的生活大部分被科研所占据,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在科研和人文情怀之间实现平衡,成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


我很珍惜自己的党员身份,我的导师马光同教授是党员,我的师兄是支部书记,他们对我影响很多。2021年三月,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开启了一次短暂的奇妙之旅——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入选了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和来自全国其他99所兄弟高校的99位优秀大学生同台竞技。


26天时间里,我参与录制了十期节目,其中包括七场预赛,两场半决赛和一场决赛。远离了网络世界的喧嚣,每天和他人交流由以前的线上变成了频繁的线下交流。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党史学习作为我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理论基础。


回忆学习生涯,从本科到博士,离不开师长的谆谆教诲。这其中,有不少老一辈的交大人,他们对国家铁路建设的担当与无私奉献,托举起了新时代的大国重器。长者的故事如星耀,指引着我的科研攻坚之路。正如翟婉明院士说过的话,“要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集中发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奋斗。” 


在科研道路让我感受颇多的是访学,就读研究生期间,借助学校的平台,我走出国门,前往加拿大、新加坡访学。跨越国境线,我意识到了国家的强大,如今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不再是站在军舰上模仿别人,而是可以和他国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们共同讨论技术上的难题。我期望当时代的嘱托交付到青年一代的科研人员的手中时,我们能成为国家前进的动力和向前奔涌的巨浪,攻克困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而我也即将开启博士的访学生涯。


作为一名交大的博士研究生,我将深耕科研领域,提高专业内的科研成果与技术实力,继续投身于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征途之中。


▲图为刘康在《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赛大会》上代表学校参与活动录制现场


罗铮蒸

建筑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我是建筑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罗铮蒸,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首批成员。研究的是气候适应性建筑。


我认为对于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而言,只看是远远不够的。要让空间延伸到每个角落,让图纸上呈现出人生万象,这就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时间的长度和生命的宽度去唤醒建筑的内在生命力。


在校园里,我立足建筑空间,学习规划设计,感受现实与艺术的碰撞;走出校园,我站在社会的边缘,观察弱势群体、人生百态。驻村调研早已成为我研究生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乘坐大巴从川西到拉萨,这条路线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研究课题的需要,大量精确可信的数据得实地调研才能获得,之后再对症下药找出相应的处理方案,于是我来回穿梭于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之间。


提到女建筑师,人们总是会想到林徽因,我认为我的导师张樱子教授更像“现代版林徽因”,顺着古建筑就能寻找到林徽因与梁思成的记忆,从华严寺到应县木塔,从晋祠圣母殿到五台山佛光寺;而沿着气候适应性建筑便能找到张樱子教授与其导师刘院士的足迹,从拉萨到那曲,从那曲到康定,一代又一代人在建筑的道路上默默耕耘。


气候适应性建筑像一条绳,将我、我的导师,导师的导师紧紧串联在了一起,或许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印象很深的是香雄美朵产业园设计项目,让初到拉萨的我内心感受到强烈的反差。零下10°C的冬日凌晨6点,我和团队在克服语言障碍,与工人讨论第5稿设计施工细节,同藏族同胞交流空间使用需求时,我看到坐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游客与磕长头的藏民共存于同一个时空,看到原始与现代、神圣与世俗在此相融,看到历史底蕴与现代新潮建筑在此共生。


林语堂先生说过:“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就是最真实的拉萨,是我能运用专业知识为其添砖加瓦的拉萨。也是在那时,我深切体会到梁思成先生保护古建筑的赤子之心,吴良镛院士“让人民居有定所”的责任感。


拉萨的气候并不适合一般的建筑设计,在我们导师团队的细心观察下,发现拉萨南向的窗户开得很大,由于气候原因,这样会导致屋内夏季太阳辐射过强,冬季寒风凛冽。于是,我们将窗墙比、风向、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联系起来,在建筑设计上做了因地制宜的改善。也许多数建筑师首要追求的是设计的格调,强调的是生活的态度,而我和导师将这一条件置后,我们更关注的是底层群众的冷暖,因为高原上很多人的需求其实很简单。


之后的几年,在拉萨,在盐源,在康定,在宁南,在漫天风雪中,我接过藏族同胞递上的酥油茶;在泥石流砸断前行的道路时,我坐过彝族老乡牵来的毛驴;在不熟悉村落构造时,村官带领团队熟悉每一个角落;在因听不懂藏语惆怅时,得到小红领巾们的热心翻译。


我去到近30个欠发达地区,驻村调研累计4个月,以多学科融合优势,参与近50项如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织的规划设计项目,8次项目成果汇报,在专家云集的评估会现场,我是唯一的在读硕士汇报人。


走乡入村、融入基层是我们的工作常态;蹲点调研,问计于民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刨穷根,问穷底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我的这首曲子名字便叫做“海拔4500米上的初心”。


▲图为罗铮蒸参加西南交通大学2021年“竢实扬华奖章”评选展示会


李麒麟

西南交通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


我是西南交通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麒麟。


我曾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微信公众号上一则关于第22届支教团成员们的简介中,写下了九个字的支教宣言:有所为,有所学,有所获!这条宣言也常常激励着我的行动。


2020年的夏天,我奔赴西南交通大学重点扶贫线上的甘肃省秦安县桥南初级中学支教一年,这是一名交大学子肩负的责任。从2014年开始,西南交通大学始终发挥高校优势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其中便包括定点帮扶甘肃省秦安县。当时,看到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通过筛选,最终被录取。


记得参观校园时,孩子们拘谨又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照面时一声腼腆的老师好,青涩又真诚地抿嘴一笑,让我们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从学生到教师的这一身份转变,奇妙又庄重。


我深感立德树人使命之重,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支教老师,我积极和当地老师进行交流,虚心旁听与学习,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改进自己的授课方法,备好每一堂课,把握好教学的每个细节。


在秦安的一年,我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甘肃省秦安县捐赠30余万元奖助学金;发起“暖冬行动”,为山区贫困留守儿童购置棉衣等过冬用品;利用休息时间,我将支教工作延伸至支教学校周边村镇,为山区孩子增设音体美等各类课程,得到了学校、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肯定。


现在全国要求给中小学开设编程课,甘肃这方面的老师比较稀缺,于是我和另一名支教团成员主动承担起整个学校的编程课程。由于学校的编程教学刚刚起步,他们从零做起,自己备课,思考适合初中生的编程思维教育,虽然起步时举步维艰,在授课与备课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推翻、自我调整,最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出教学大纲,训练孩子们信息化思维的方式。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坚定,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钟汩

物理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我是物理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2021年“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钟汨。


我生长在湖北恩施,山是最亲密的生活领地。小时候,放学回家后卸下书包,换上小背篓,捎把小镰刀,就去山坡上打猪草了。


我就读的村小教育资源贫乏,刚考进初中重点班时,我基础非常薄弱。记得当时在九十多人的小教室里上课,我挤在后排的角落里,听着同桌一口气读完了26个英文字母,轮到自己,却一个都不会,我非常伤心,但也不服输,于是,我努力自学拼读,后来竟在老师教读单词前就自己学会了音标,还考到过全校第四名。最终,我通过读书走出大山,但和我一样的同学非常之少。


当时我身边的人都很平凡自足,他们有的会学理发、开挖掘机,在我们当地这其实是一门很好的营生。没有人给我讲上学非常有前途,但是我想要和他们不一样。


命运给了我一个低的起点,但决定最终高度的往往并非起点,而是拐点。第一个人生拐点是走出大山,而第二个重要拐点则是来到西南交大。上专业课、学计算软件、看文献,系统地写科技论文……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我跟随刘其军老师做“含能材料”研究,硕士三年平平淡淡,也踏踏实实。在硕士毕业答辩会上,我以《固相硝基甲烷感度及其调控的理论研究》为过去三年的学业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但这仅仅是我科研进阶拐点的开端。


2018年,中兴事件爆发。美国商务部宣布禁售令,禁止向中兴通讯出口芯片等技术产品。透明导电材料(半导体)是芯片的基石,面对国家“缺芯”之痛,我与导师商量后,将“透明导电材料导电机理研究”作为了博士课题。


选这个课题一方面是我感兴趣,另一方面涉及到我的一个转变。我读大学或者读硕士的时候,更多是一种自我。但是博士意味着你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里面学位最高的那一个批次的人,是科学研究的排头兵。你所受的是最好的教育,理所当然要有所回馈了。


最初的两三个月里,面对众多的文献、公式,庞大的计算量,常常一投入,就天亮了。不过,虽然科研路满布酸辛,但每个科研人都在这条路上以苦为乐地跋涉。就如我很喜欢的那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终于我算出了p型透明导电材料的导电率,当时投稿后,一位审稿人的评价对我来说却简直如当头一棒。他认为我做的内容和人家是重合的,我当时非常不服气,恨不得和他当面讨论。静下心后,我仔细核验,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结论的确是一样的,但所用方法却不同。换一个角度,这其实恰好证明了我所用方法的正确性。


我很坚信自己做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科研人的傲骨。最终,这篇论文成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其中提出的电离能判据节约了采用传统判据所耗费的计算资源,减少了过程中的盲目性,能更好地应用于判断n型和p型透明导电材料。


博士期间,围绕课题,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11篇,先后参研2项国家级与2项省级科技项目,并独立主持校级课题项目1项,我的研究工作成功揭示了透明导电材料内部的微观导电机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性能芯片材料的设计策略,是当前国家科技产业“缺芯”之痛的一剂“良药”,作为学术后辈,很高兴我在行业内,发出了来自西南交大的“声音”。


现在看来,我在硕士期间研究含能材料,除了材料蓄能,其实也是我自己积蓄能量的过程;到了博士我做透明导电材料的光电特性研究,就开始‘发光发热’了。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或者特别不幸,就是有目标、有规划,以一步步的努力去务实理想,它会水到渠成的。


“竢实扬华奖章”是西南交大学生的个人最高荣誉,我觉得它意味着我在学生生涯能够做得这么好,对我是鼓舞、是力量、是方向。当我以后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也许会有低谷,但是我想,我曾经都可以做到出类拔萃,那我仍然有信心重新回到这个高度。



漆令飞

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我是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漆令飞,2021年获得“竢实扬华奖章”。截止目前共获得8项国家级奖项,主持1项省级重点项目,获授权专利30余项,发表SCI论文21篇,曾公派留学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科研学习。


在西南交大的这几年我印象最深的竞赛,是第三届研究生智慧城市大赛,当时的自己在团队扮演的是文字工作者,但当看到自己的师兄站在主讲台上闪耀着自信的光芒,内心还是被深深震撼了——自己有朝一日也要站在这个讲台上。这场竞赛也拉开了我在交大学习研究之旅的序幕,从师兄身后的跟屁虫,变成路演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主讲人,再成长为学科竞赛背后的指导老师。


而在自己科研路上,记忆最深、最艰难、最快乐的是同一件事:研一写第一篇小论文的经历。这篇论文是关于相变蓄能式汽车空气调节系统研究,需要利用Fluent软件对流体进行换热仿真分析。在此之前,我只与齿轮、螺丝等机械打过交道,对于流体方面的分析可谓是一窍不通,就连Fluent软件也从未触及过。重压之下,我只能硬着头皮迎接挑战。三四个月的时间,每天都保持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朝八晚十二也成了常态,艰难地在理论加强和软件学习中寻找喘息的机会。那段日子,脑子里几乎都是在思考怎么样把流体换热仿真做出来,从网上各种找资料到向其它课题组师兄反复求教。中途也打过退堂鼓,一万次想过要放弃选题,但又一万零一次劝诫自己坚持下来。在阅读完约150篇关于相变蓄能和流体换热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摸透Fluent软件的每一个功能后,我终于胜利了,论文成功被发表在顶级期刊里。这种费尽千辛万苦,淌过险滩、磨平高山取得胜利带来的欢愉是不言而喻的,更大的收获是,在这段磨难的日子里,探索到了自我较劲的能力。这件事以后,我遇到再棘手的问题都有信心能找到解决方法,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后,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身份升级,更要做到思想升级。我担任了班级党支部书记,积极带领班级同学开展组织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也在这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用爱党报国之心凝聚学习道路上的动力,纯粹自己的学术初心,并带领支部成功申创了全校唯二的红小扬驿站。


在导师团队的带领下,我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逐“新能源”的旅途,发展清洁能源改善全球能源和气候现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福祉,是我作为青年科研人,更作为共产党员可为且应为的时代担当,追逐“新能源”的路并不好走,我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从前习惯了和器械打交道,如今却要整日泡在文献和软件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公派瑞典的我不止一次陷入是否要回国的选择难题,一个个防疫健康包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我决心留在国外,潜心科研,沉淀自身,以求不负重托。此后的一年半,我每日面对狭小公寓的四面白墙,在惶恐和孤独中将自己完全沉浸在科研里,誓要做出成果回应祖国的栽培,以示拳拳报国之心。


回国后我便开始思考如何能将自己所学发挥到最大价值,科研教育工作者是我最期待的归宿。硕博连读期间,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多个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了9篇SCI(A++)论文,并以合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60,文章数据总量已超过300个G。若能发挥自身在国内外所学,将追逐“新能源”的接力棒传递给更多学生,让新能源研究的点点微光汇聚成光束,我认为这便算是不负所学、不负时代、不负祖国。


机械是国家制造之根本,能源乃国家前进之动力。未来我仍将以机械之躯,追能源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道路。



罗洪

西南交通大学第23届

研究生支教团马尔康分团团长


我是罗洪,是西南交通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马尔康分团团长,服务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第二中学校,担任初二年级四个班的地理老师。


故事的开头在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接受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叔叔的5000元资助,并对叔叔承诺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尽己所能,回馈社会。所以,在大一刚进校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成为了一名青年志愿者,本科阶段,我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长超过400小时,服务人数超过1.5万人次。


在大二的时候,我通过学姐的分享交流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团的相关讯息,从那个时候开始,便想着有一天也能到西部,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跟我一样来自山区的孩子们。幸运的是,我在本科毕业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来到马尔康市第二中学校担任初二年级4个班的地理老师。通过这半年的支教工作,我成功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还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还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堂公开课,得到教研组老师们的肯定。除了日常的教学以外,我也会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分享我的奋斗故事,激励他们能够通过努力,走出大山。


在支教之余,我利用空闲时间在支教地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团委的支持下,我带领团队在支教学校开展“青春志愿行 温暖求学路”暖冬行动,为120余名家庭困难学生捐赠了羽绒服、棉鞋等御寒物资;组织团队面向支教地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驻支教地社区成为“五点半课堂”志愿者,在下午放学后为学生辅导作业,做孩子们的“临时家长”,填补了因家长外出务工而无法监督孩子学习的“空档期”;积极响应共青团马尔康市委、马尔康市红十字会等单位的号召,参与了2021年马尔康第九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马尔康疫情防控“卡点”等志愿服务活动。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在马尔康的这段日子,我收获了很多。从校园里一声声“罗老师好”,到教师节写满祝福的纸条和上课前的藏语歌声,再到被孩子们一直惦记并送上当地的美食,感谢孩子们带给我的一个又一个感动。一年不长,但终生难忘。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实事。


强国有我,请祖国放心。



孙鹏

2021年退伍后返校就读于土木工程学院


我是孙鹏,共青团员,新疆伊宁人。2017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于2019年9月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1658部队。2021年退伍后返校就读于土木工程学院。在部队期间参与多项演训和边境巡防任务,表现优异,曾获个人嘉奖、“四有”优秀士兵等荣誉。


2017年,我带着紧张的心情踏入大学校园,这是我坚定理想信念的地方,我始终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2019年,恰逢大二征兵季,我毅然决然踏上了“携笔从戎,参军报国”的道路,“当时从峨眉入伍,提前一个月从家里出发去了役前集训。”在集训中突然得知爷爷病逝,自己深深体会到“自古忠孝难两全”的意义。


初入军营的生活并不像预先设想得那般,影视剧里的军人个个飞檐走壁、能力超群。现实如一块巨大的石头狠狠砸在我的脸上,刚入营的十七个测试科目我只能及格六个,甚至都处在吊车尾水平,军事和体能素质都比不过别人。强烈的落差感让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之中,不过现在看来,这种落差感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整理心情、调整心态,将自我怀疑化为自我鞭策,在之后的每一次训练中都全身心投入进去,我就逐渐适应了部队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从不适应到适应都有一段过程,这段过程没有人能轻易地跨过,有的只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去。从三十分到一百分,从一门优异学科到兼顾多门学科,人有了自信和精神头,就好似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笨鸟先飞、以勤补拙。在同样的训练科目中,其他人打靶一小时跑步三公里,我便打靶两小时跑步十公里,像我这种底子弱的人,要想在部队脱颖而出,就只能跟别人拼时长和耐力。


吃苦耐劳是军人的本色,也是我在部队一直践行的初心。坚持不懈的训练、训练、再训练,终于在元旦比武中,我赢得了与自己艰辛相匹配的成绩——拿到了“四有”。所有荣誉与嘉奖的背后,都是炎炎烈日下的滴滴汗水,都是苦难与压力打不垮的坚强意志。


返校后,我决定潜心考研,追求更大更广的学习平台和空间,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我可能会二次入伍,打算考取公安方向,把自己的爱好当作事业!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保持军人作风,带着绿色军旅赠予的品质砥砺前行,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青春闪耀该有的模样!


▲图为孙鹏正在实战演练


张柏森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


我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柏森,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当我回想起自己的自强之路,不禁感慨万千。


我的家乡坐落在山西省黄土高原一个落后的小县城,母亲怀胎六月时曾出过一场车祸,导致我自小体弱多病。家境的贫困、身体的病痛,都曾是我求学之途的拦路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非常清楚拼搏对于一个穷小子的重要性,所以我把钻研到深夜当作学习的常态。三年来,我日日与自习室的灯光为伴,在桌上堆放了一本本做满标记的习题。数学建模竞赛中,从最初的铩羽而归到Mathorcup赛场收获二等奖,我在挫折与失败的磨砺中积累经验。在物理实验竞赛中,我和队友基于等厚干涉原理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对远距离微小声音的采集系统,从颗粒无收到再接再厉,最终于国赛赛场上收获三等奖。三年的大学生活,我坚持用勤工助学所得支付学费,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命运给我一个比他人更低的起点,是让我用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而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


成长路上,每一双拉过我的手都是温暖的,这让我越发希望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2019年底,我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回到高中母校的讲台上,向学弟学妹宣讲“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鼓励莘莘学子厚积薄发、努力拼搏。2020年初,疫情席卷国内,多地封控、无法返校,我第一时间向张家庄社区报名担任抗疫志愿者,细致排查登记进出人员信息。2021年,我响应成都血库的号召,两次参加无偿献血。三年来,我的校内外志愿时长超过300小时,获评校级三星志愿者。自立自强,拼搏奉献,我以第一名(并列)的成绩获评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这一段自强故事,是对我辛勤努力的真切肯定,是对“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践履,更是对党的教育培养最热切的回报!


初心不改,无问西东。在交大的青春年华里,我以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追梦答卷。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在未来的征途中,我愿到祖国最需要的领域去,永远怀一颗感恩之心,争做新时代里昂首阔步的新青年!





征集令


强国有我丨二十岁遇上二十大 系列故事

正在火热征集中

欢迎各学院

继续推荐学生的精彩故事

展播会联合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省教育厅、交大官微联合发布展示


活动统筹策划:交大新媒体中心素材投递:党委学生工作部(扬华研究生、扬华微语)校团委(交大有思)、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吕晴头图尾签设计:姜日琪 蒋硕匀 毛佳斐


与你“团”聚丨学生社团及校级学生组织招新等你来!
强国有我,二十岁遇上二十大!

与你“团”聚丨学生社团及校级学生组织招新等你来!
聚焦党的二十大,100道题等你答!

与你“团”聚丨学生社团及校级学生组织招新等你来!
9个数字!带你速读二十大报告

与你“团”聚丨学生社团及校级学生组织招新等你来!
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这些话,掷地有声!
©版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