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锦城办学之道|校企“互浸”双向合作探究

锦城学院于2005年办学至今,在办学实践中,我校积极探索中国应用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与治校之道。通过全体锦城人的不懈努力,办学成效得到广泛的认可。锦城学院的干部和教师结合我校十六年的办学实践,深入的研究 、分析、思考、总结,撰写了一批论文。这些论文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实践的总结,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现开设锦城办学之道专栏,予以刊载。

校企“互浸”双向合作探究


锦城学院财会学院院长 章成蓉

锦城学院财会学院副院长 姚东

锦城学院财会学院学生科科长 钟婉音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笔者通过十余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成才和就业方面的摸索,总结出“毕业实习”、“认知实习”、“专家课堂”、“校外导师”、“课程共建”、“员工提升”、“业务支援”、“课题共研”等八个具体的合作项目,从而促进“校企合作”全方位、多元化合作,进而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持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共建




一、引言

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如众多媒体所说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与日俱增的毕业生人数,是所谓“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吗?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在看到一边是大学生高呼“就业难”的同时,社会上还有一种呼声,那就是各大企业发出的“招人难”。

校企两方面的“难”题也已持续多年,锦城学院创校校长邹广严总结了以下三点 :


一是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 ,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二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目前的经济结构对大学生的需求较少;

三是毕业生素质与就业岗位要求不对称,毕业生中存在综合素质不高 、实际经验缺乏的现象,社会上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

既然“校企”有脱节,就要把“节”接上,不光表面上要“缝合”,内里的经络更需要相互“浸入”,形成融会贯通才能产生实效。基于“校企联合、协同育人”前提,锦城学院与普华永道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互浸”协同模式,从两个方面来开展联合培养工作。

二、企业“浸”学校

高校人才培养传统的模式是把大量学生通过高考招进学校,由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如高中一般授课,由于众多高校教师存在“理论功底深、实践技能浅”的普遍现实问题,要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造就“高质量”人才,就要把社会各种资源引进高校,让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校园学习和校园生活更加“丰富”起来。

以“专家课堂、行业导师、课程共建、课题共研”为平台:

(一)专家课堂

专家课堂主讲者为校企合作的单位的领导或行业专家。课堂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一种是短期讲座的形式,一种是长期课程的形式,根据企业领导或专家自己的时间或者主讲内容而定。讲座一般围绕某个社会时事热点或者专业学习某个重难点来进行,邀请校外领导或专家针对此关注点进行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讲座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大型、中型、小型,时间灵活,早中晚皆可,一般持续时间在两小时到四小时不等。课程则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要,邀请企业领导或专家担任某门课程的主讲老师,担任一学期一门课程的教学。课程教学安排相比讲座局限性很大,比如领导或专家的时间安排、课程备课等。不过经过锦城学院多年的摸索,在课程教学中也形成了比较好的创新做法,考虑的领导或专家的时间问题,可以由学校提出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就若干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每一次教学可以做成一次“小讲座”的形式,由多次讲座贯穿形成课程教学。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由校内老师和校外领导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各自承担部分教学内容。

(二)行业导师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除课堂学习以外,课外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

锦城学院有“五个课堂”:教室、实验室、专业实践、课外活动、网络学习。其中“第四课堂”课外活动, 是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课堂”。锦城学院提倡“做人第一,能力至上”,将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相结合,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在传统的教室课堂是肯定不可能做到的。而企业需要的人才不光要掌握相应专业技能知识,还需要能适应、沟通、协作等能力, 这些能力只有在课外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彼此接触、交流才能逐渐具备。聘任来自企业的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可以对学生实践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同时更有利于社会需求的人才能力更具体落实在学校日常教育过程中。锦城学院的特色教育“创业方案大赛”,要求所有大二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行组队、自行联系指导老师、自行设计创业主体, 指导老师既可以来自校内也可以来自校外, 引人“校外导师”,可以给学生的方案设计提供更接地气的建议,并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课程共建

以往, 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都是校内有经验的老师团队共同研究设定的, 很大的一个局限性就是, 老师是否能很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做到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是很困难的。教师是一个职业, 我们的社会传统认识就是教师必须忠诚于“教书育人”,不能“脚踏两只船”, 所以我们的老师一般都是一辈子都在校园里活动,如此根本不可能让教育的发展跟上社会的发展。锦城学院创校校长邹广严办学之初就提出。各个专业要建设自己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的成员必须来自业界,充分调动友好合作单位的有丰富行业工作经验的精英,为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设定等提出意见,各专业要根据建议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等。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业界专家的建议,增设相关知识基础、技能培训等。

(四)课题共研

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单位,还承担了不同程度的科研任务,科研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企业的高效生产,也必须依赖科技应用的进步。在共研的过程中,高校就好像医生一样,对企业某方面的问题进行“诊断”,企业就像一个患者一样配合医生的检查,最后一起探讨研究出“对症下药”的“方剂”。高校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可以让教师更多、更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现状,研判企业发展趋势,为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企业通过配合高校的科研工作, 可以更好发现自身问题、开发自身潜力,帮助自身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学校“浸”企业

高校办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培养学生是其重要职能之一,“服务社会、引领大众”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本职工作。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不断引进人才。不断“自我加持”;另一方面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也需要“寻医问诊”。

通过校企的直接联动,不仅可以及时、直接补充企业需要的人才,还可以通过相关教师的介入,为企业观念的更新、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持续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以“毕业实践、认知实习、业务援助、员工培训”为平台:



(一)毕业实习

锦城学院把“毕业实习”作为本专科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在读的最后一年第一学期,通过学校 、社会、家庭等各方面渠道进入一家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左右的实习。锦城学院除每年春季和秋季固定举行毕业生求职双选会,同时在每年的六月中旬,也就是“准毕业生”即将进入毕业班前,邀请各大校企合作单位来校举行“毕业实习”招聘。此举已经进行多年,每场毕业实习招聘前来的企业都会非常多,有200到400家不等,提供就业岗位3000到5000个不等。笔者发现,特别是最近三年,很多企业招聘从原来的每年10月提前了三个月左右,之所以出现提前的现象,是因为企业之间招聘竞争日益剧烈,更希望能从更大量学生中寻得“心仪人选”。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和企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左右的彼此“相识、相知”,更好了解彼此,明确自身需求,也为毕业生就业作好了心理和认识的铺垫。

(二)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根据专业和课程学习的需要,由老师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对采购、生产、销售等某一个具体环节进行短时间参观学习,了解其运行机制 ,从而帮助课堂知识更形象具体化吸收理解。认知实习与毕业实习不同 ,一则是目的不同,毕业实习目的是通过实习为就业作好铺垫,从而更直接服务于就业,认知实习是为了更好理解课堂所学,结合企业具体经营过程加强形象认知;二则是时间长短不同,毕业实习需要进行3个月左右,实习对企业的“深入”,而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4个课时到8个课时,仅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一个环节的初步认识。

(三)员工培训

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从高校和社会会吸收人才,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是从社会引进人才也好,还是从高校招聘也好,都会成为公司的“老员工”,老员工如何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老员工如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须不断进行“学习”。企业里的工作人员是不可能再长期固定回到校园进行学习,却可以间断、短期进行学习。除自身内部的讲师外,还可以聘请高校老师对企业员工进行授课,帮助其“不断学习提升”。企业可以组织员工分批次、分时段进行学习,地点可以选在学校,也可以是企业自己的场地。锦城学院为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求,专门设置了“管理咨询培训中心”,该中心服务形式包括公开课(TTT企业内训师培训班)、内训课、共建研究院、共建商学院、共建研发中心、顾问团等,目前已经为包括中国银行四川分公司、汕头工行、华夏银行成都分行、用友软件、沃尔沃、国际真维斯、四川移动、四川邮政、宜宾港、长运集团、柬埔寨王国旅游商务高级干部培训、峨眉山管委会、阿坝州妇联、茂县县政府、西藏林芝地区国资委、营山地税、江油市教育体育局、茂县中小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大学网络学院、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培训咨询服务。

(四)业务援助

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多元化,必然会出现在某些项目环节的人才缺乏,如果招聘专门人员从事工作,可能会增加大于其效益的成本,而如果因此放弃业务,很可能导致客户的大量流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与高校合作,可以弥补很大的缺失。比如与锦城学院合作的某会计师事务所,因为突然业务增多,自身人员不够,又不可能马上招聘到合适人员,则与学校协商,由学校组织财会相关教师参与其项目工作,最后圆满完成任务。

校企的相互“浸入”是灵活的、互动的,在过去以往很多的形式中只关注了“就业”,这就过于功利化、现实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化的工程,要更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光在学生毕业时要“下力”,在毕业前的学习过程中更要“穷实基础”,如此一定可以更好促进大学生们创造属于自己的锦绣前程。

参考文献

[1]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01).

[2]孔德兰.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1(10).

[3]魏寒柏,卢致俊,张海峰.破解三个难题深化校企合作[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

[4徐建平.建立基于双赢互利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注意!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告全体师生员工书

🍀录取分数再创新高 | 成都锦城学院在川专科录取开始

🍀谈中国高校组建学校军乐团的意义与困境


——成都锦城学院官微出品——总编辑 | 宣景容主   编 | 李凌骄    排   版 | 李   珊    投稿邮箱 | xinmeiti@scujcc.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