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六连评,评啥?凭啥?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7-21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新华社在今年6月初连续推出6篇“新华时评”,聚焦整治形式主义,针对近期出现的调研虚风等问题,旗帜鲜明地进行揭露和抨击,引发基层强烈共鸣。


当下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这组“六连评”为何穿透力如此之强,引发回声、“上榜”“破圈”?主流媒体又如何守住“基本盘”,把准“定盘星”,发挥壮大主流思想的“压舱石”作用?


本期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栏目,邀请新华社国内部评论室来稿讲述。


请看全文。
















新华社这组“六连评”,为何“穿透力”强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就一特定问题展开“六连评”并不常见,而一组评论连续登上热搜并被网民自发加工成视频二次传播也不多见,可见其在舆论场引发的共鸣有多强烈。这组“六连评”能引发回声、“上榜”“破圈”,在于吃透政策、缘事而发,也在于语言生动、融合传播,表达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心声。

在各类资讯呈爆炸式推送的今天,主流媒体如何在守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凭借极具“穿透力”的言论“上榜”“破圈”?解析新华社这组“六连评”,可以得到一些规律性认识。


1

吃透整治形式主义政策精神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下大力气抓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要求,深刻认识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性紧迫性。

新华社播发的“六连评”就是以中央精神为思想根基,以编辑记者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调研出来的真实情况为切口。特别是当下,正值全党范围内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之际,“六连评”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明确信号。

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务处赵斌在读完“六连评”后表示,新华社适时推出聚焦形式主义的系列评论,为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这组评论有力传播总书记思想、阐释党中央意图、揭示新时代要求;明方向、辨是非、强信心、筑同心、鼓干劲;敲响引导舆论的“定音鼓”,吹响舆论斗争的“冲锋号”。

2

对身边事展开深入调研

从身边的具体案例出发,通过深入调研把事实摆到群众面前,把道理说到读者心中,让大家有熟悉感和代入感,也就更有吸引力和传播力。

这组评论从选题策划到采编播发,前后花费两个多月。在这期间,通过扎实调研,编辑记者对基层情况有充分掌握,既听群众说什么,也看干部做什么,找到交集后在稿件中以生动语言给形式主义种种表现精准画像,揭露问题的本源,给出解决的方向路径。

《狠刹蜻蜓点水式调研虚风》《“新形象工程”背后还是政绩冲动》《少点摆“牌”大战,多些实干真干》《治污先正风》《谨防“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只微笑不办事”,要不得》……从这些标题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些评论针对什么问题,在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上,立场鲜明。每篇稿件都从更深层的角度剖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不回避问题,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兰州日报》党政评论部主任何晓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肖雷波等专家认为,这组评论调研深入、批评中肯、切中要害,把握了形式主义阶段性的变种特点,分析透彻、说理清晰,找准了正风肃纪的“靶点”。

有网友留言称“新华社点评实实在在!”其关键就是找准形式主义的典型案例,通过深入调研挖掘形式主义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清基层减负的真正困难所在,把最核心的东西和问题点出来,说清说透。


3

用朴实明快的话讲道理

改文风是作品“上榜”的“金钥匙”,也是作品“破圈”的“开山斧”。这组报道扎实运用来自基层的鲜活语言,把政策形象化,措辞接地气、带泥土、沾露珠。

例如,“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顺着彩排走、对着稿子念、拿上材料撤”。“牌牌都想挂,一墙挂不下”“谁来检查就挂谁的牌”“挂了摘、摘了挂,基层干部真忙活”。“近年来有的地方在借调干部方面存在泛化倾向,甚至出现了‘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现象。”

《昆明日报》编辑李海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堂发等人认为这些语言生动鲜活,显示出“新华时评”栏目回应社会关切、为人民群众代言的特色,引发读者共鸣。

4

以融合形式做传播

反对形式主义的评论是融合报道的标杆之作:文字构成底层逻辑和内核精髓,漫画展现辛辣讽刺,视频拓展二次创作。

反对形式主义的每篇评论稿件均配发一幅漫画。漫画将评论中批驳的问题具体表现出来,以夸张幽默手法,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文字与漫画的结合,让这组“六连评”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纷纷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整治形式主义系列评论播发后迅速“破圈”,登上今日头条、腾讯等多个客户端热榜,得到读者“懂基层、接地气、知民心”的充分肯定,也被网友在阅读后竞相转发、扩大传播。

这组评论在发出后被诸多视频创作者改编为适配抖音、快手、微视的短视频。二次创作进一步放大了基层对整治形式主义的共鸣,各种视频作品在社交媒体广为传播,和主流媒体报道形成叠加声势,凸显了新华社评论作品积极正面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整治形式主义的作品“上榜”“破圈”,再次证明评论一定要抓住热点、触及痛点,少说空话和废话。只要问题看得准、原因析得清、道理说得透,评论就能以深度赢得力度。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报道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