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人生的修行,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减法,让生活更美好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一生只做一件事——从极简到极致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人生如何做减法?
减法不等于少做事或不做事
作者|朱永新
来源|朱永新教育观察

读与思(1月15日)
 
“减”是一个行动,“少”是一种最终状态。有时,实现“少”靠的是减法;有时,“少”则意味着你什么都不做。这两种类型的“少”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通过减法,我们才能实现那种更不寻常,也是更有价值的“少”。——[美]莱迪·克洛茨著、杨占译:《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中信出版社2021年8月版,P—XX



从今天开始我们读《减法》这本很有意思的书。作者莱迪·克洛茨(Leidy Klotz)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也是 “减法”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其关于“减法”的文章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封面。在这本书中,他详细探讨了人们喜欢做加法的深层原因,并提供了一套减法思维法则。上述这段文字,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在克洛茨看来,减法的根本主张可以表述为“少即是多”。“减”是一个行动,“少”是一种状态。减法是通过“减”来实现“少”的过程,但这与“少做事”或者“不做事”是完全不同的。少做事或者不做事,是消极地对待生活,是懒政。事实上,要实现“少”往往要做更多或者想更多。也就是说,真正的减法,是主动的,是积极地去实现“少”的过程。所以,他坚持认为,减法不是“极简主义”,也不是尊奉“闲适之道”,而是要通过减法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这是减法思维的第一要点。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适时把自己“归零”



减法,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朱永新

读与思(1月16日)
 
无论是搞建筑、烹饪、思考还是写作,我们都忽略了减法;组建公司、安排日程、构思时也会忽略减法;当我们试图把事物改造成想要的模样时,仍然如此。如果不做出改变,我们就会错失许多让生活更充实、机构运作更高效、地球更宜居的途径。——[美]莱迪·克洛茨著、杨占译:《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中信出版社2021年8月版,P-XX—XXI
 
克洛茨认为,忽略减法而习惯加法,有着非常深刻的先天因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一定意义上讲,做加法是人类的本能,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无论是展示自身能力的本性,还是天生获取物品的本能,抑或是感知相对数量的本能,追求“更多”的加法才能让人们获得安全感。人类文明就是在追求“多”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加法定义了最早的文明”。这样的加法,在人类的早期应对生存危机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到了当代社会,物质产品极为丰富,社会生活高度紧张,工作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如果继续做加法,就会疲于奔命、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如果不做减法,不做改变,就会“错失许多让生活更充实、机构运作更高效、地球更宜居的途径”。所以,克洛茨认为,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减法思维,因为减法涉及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人生是否幸福,也涉及到人类社会和生存环境是否健康安全。

让自己变幸福的20件小事


忙碌,不是引以为豪的理由
作者|朱永新
 
读与思(1月17日)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有食物、衣物和建筑材料,还有能源。我们的工作安排也更加紧凑,无论领导者制定了多么人性化的休假政策,你的闲暇时间都没有中世纪的农民多。把时间花在不喜欢的事情上已经够糟了,但更糟糕的是,我们却引以为豪。——[美]莱迪·克洛茨著、杨占译:《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中信出版社2021年8月版,P87
 
在这本书的第四章有一个小标题《我们为什么越活越累》,引起了我的共鸣。是的,我们这代人的物质生活比我们的前辈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但是我们的幸福感可能远远比不上他们。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紧张忙碌的生活,焦虑烦恼的心态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作者引用了一位美国记者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说,21世纪的美国人都说自己很忙,“很明显,这种话表面是抱怨,实则是炫耀。”也就是说,很多人对忙碌已经完全麻木了、习惯了、适应了,我们用精致的时间安排表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精确到小时和分,我们成为时间的奴隶。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拥有闲暇时间这一点上,我们真的比不上中世纪的农民。我们的孩子从进入学校开始,就已经成为“被安排”的人,上什么课程,学什么内容,都是规定得清清楚楚,没有时间学习自己喜欢 的东西,在自己喜欢的事情。所有的人,都在忙碌中失去了自我。所以,减法,要从家庭开始,要从学校教育开始,从校园开始。
 
让生命幸福完整——人生最值得拥有的奢侈品



减法想得越多,我们越容易寻求到新的可能性
作者|朱永新
 
读与思(1月18日)
 
加法的力量或许确实很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增、不能减。事实上,使用减法也能带来显著成果。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一定的提示,能让我们更容易想到减法。减法想得越多,我们越容易寻求到“少”。大脑中就会有更多的通路被激活,我们也就能想到更多的减法,如此循环往复。——[美]莱迪·克洛茨著、杨占译:《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中信出版社2021年8月版,104
 
为了验证人们的加法思维惯性之假设,克洛茨做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实验。其中一个是关于乐高积木的实验。他们给被试一个用8-10块积木组成的结构,和更多的散落在边上的积木,要求他们对结构进行改造和调整。结果发现,只有12%的被试用了减法,而88%的被试都是增加了积木数量。另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让参与者修改一篇文章,结果,增加补充内容的人数是删减人数的3倍之多。还有一个实验是让参与者改变含有5种食材的汤的配料,最后,在90名参与者中,只有2人减少了食材的种类。克洛茨认为,人们喜欢加法不仅仅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体系制度的原因,“毕竟,资本主义以及资本积累最显著的本质特征就是做加法”,生产者无法通过做减法来获得发展与受益。所以,在历史文化和现实体系的双重驱动下,加法自然成为人们行动的第一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未必就是最优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减法会有更好的结果,克洛茨列举了没有脚踏板的平衡车、空心砖、耐克气垫鞋等通过减法取得的“与众不同却又给人惊喜的设计”说明,减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所以,关键是克服加法的思维定势,形成减法的思维习惯,这样就会拥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他特别指出,“一定的提示,能让我们更容易想到减法”,也就是说,加法是不需要提示的,人们往往习以为常地就会用加法。但是,减法是需要提示的,一旦人们自觉地采用减法,可以就会创造惊喜,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12条终身建议



一生的修行,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
作者|朱永新

读与思(1月19日)

人这一生的修行,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减法思维,不是要求我们简单地摒除冗余的信息,而是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洞察真相,看的更透彻,活的更轻松。——[美]莱迪·克洛茨著、杨占译:《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中信出版社2021年8月版,107
 
这几天,关于减法问题的读书笔记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共鸣。其中不少评论本身就是对上述这段文字的最好解读。江苏昌明教育(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卢志文先生评论说:“食物做减法,带来清爽;事物做减法,带来清福;人物做减法,带来清静。”减法运用在生活之中,就可以带来清爽、清福和清净。青岛大学教育系苏静博士评论说:中国的造字法着实神奇,女作家林采宜曾经说过,“忙”就是“心之亡”。细想如是。当一个人陷入到无穷无尽的忙碌中,或许他本真的心已经死了;当一个人总是用“忙”来搪塞拒绝你的邀约,他对你的心也多半已经死了。所以,“忙”是个很纠结的字,自我标榜“很忙”且引以为荣的人,多数并不热爱生活本身。而“忙”对应的“闲”字则可爱得多。“闲”是“门内草木生”,是人与自我,与自然的心灵晤对。“气定”方能“神闲”。古人的诗文中,总是对“闲”字情有独钟:闲敲棋子落灯花;偷得浮生半日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一帘风月闲......古人正是在“闲”中独立思考,在“闲”中清谈思辨,“闲”出了风骨,“闲”出了智慧。所以,在双减的今天,教育如果能真正慢下来,多一点留白,少一点功利,孩子的童年便多一分悠闲,少一分焦虑,那距离智慧人生也更近了一步。儿童教育专家王人平先生也评论指出:“做加法,仅仅靠堆积就可以完成,而做减法,必须要思考、要选择,因为面临着取舍,所以减法反而是更大的创造。正如毕加索所说,艺术是消除不必要的东西。其实任何好的创造,都是消除多余的部分,让真正的价值得以呈现。养育之道,又何尝不是一个父母不断做减法,看着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呢?”的确,退一步海阔天空,减一下活得轻松。人生的修行,就是一个从做加法走向做减法的过程。作为成年人,尤其需要做那些真正重要而紧迫的事情,要学会把80%的精力用在20%最重要的事情之上,要学会说“不”——丢掉那些不需要的物品,回掉那些不必要的应酬,谢绝那些不重要的活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从减法生活中发现自由带来的轻松和幸福,同时能够更从容地思考与工作,做自己想做而一直未能够做的事情,心流与创造力随之而来。

高度,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一起做一件让教育更美好的事: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简单、正直、没有私心并且坚韧不拔!
一个人生命力的“三根支柱”——教育的“复杂”与“简单”
朱永新:不管世界怎么变,教育就做这一件事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