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们的厨房,是家的味道,有生活的滋味

网易青媒计划 青媒计划 2023-02-22


写在前面


新年的餐桌通常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主战场。


难得团聚的日子里,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母亲们,把她们的欢喜与忧愁、悲苦和旷达全部焖在那间小小的厨房里,熬成属于她们自己的故事,在平淡而漫长的岁月里细细品尝。


祖母的凉拌菜

退休前,祖母是钢厂的高级工程师。


在工厂岗位上雷厉风行的她,烹饪效率也毫不马虎,遇上节日聚餐,面对闹哄哄一大家子人,她总能手脚麻利地端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餐桌上最受欢迎的总是那盘凉拌菜。

儿女们从小吃到大,自己成了家,就带着孙子辈儿一起吃,然后交口称赞。


这道菜的工序并不繁琐,却是一家人最宝贵的情感记忆。


儿女们常说,可以没有鸡,也可以没有鱼,随便什么菜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了它。

与祖母相比,祖父就逊色很多。他生在河南,唯一会做的两样餐食就是豆子稀饭和烩面片——然而手艺始终是生疏的,祖母总说“豆子熬不熟,是在锅里活生生焖熟的”,也从未给过这两道菜好脸色。


吵吵闹闹里,祖父和祖母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祖父晚年卧病在床,团聚饭桌上的菜变得清淡养人,凉拌菜的酸辣味也轻了不少。



那场年夜饭,祖父吃得开心,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着,觉得宁静而快乐。

祖父病逝之后,祖母像只乍然停转的陀螺,觉得“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


又到一年春节,祖母不再做年夜饭了,由三个儿女轮流接她去家里吃饭来替代。


当年的“严母本色”随着年纪增长逐渐消失,对于儿女们参差不齐的烹饪手艺,祖母“照单全收”,给了一水儿的好评价。不管是小女儿的辣子鸡丁还是二儿子的豆腐都要夸,祖母转变的背后是被岁月打磨后的坦然和平和。


祖母的饭量好,睡眠也尚可,年逾八十,走起路来仍是脚下生风,出门总被人夸气色好、身体棒。儿女们都说,这是全家的福气。


今年除夕,祖母在二儿子家吃年夜饭。餐桌的一角,摆着一道熟悉的凉拌菜,红绿交织,辣油鲜亮,仍是旧时模样。


母亲想吃甑糕


今年母亲调回了家乡工作。她最想吃的还是甑糕。


母亲外派的城市位于海滨,人们喜吃海鲜,母亲体质敏感不能多吃,只能与合租的同事一起,在家炒几个家常小菜,工作繁忙时只能靠外卖救急。


久而久之,吃不到家乡美食,更觉得日子枯燥疲倦,思乡之情也愈发浓烈。


回到家后,她便拉着我出去找甑糕。


可惜,春节临近,集市上买甑糕的摊主已经回家过年去了。


图源:蕾小蕾Lily


我记得那家甑糕摊。


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拮据,父母带着我住在集市尽头的一个老旧家属院中。


每逢周五周日,人们就来赶集,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多是推一辆破旧三轮,或是铺一张塑料布在地上,把商品码在上面供人挑选。


集市里的摊贩费力吆喝,市民们摩肩接踵,挥袂成雨,唯独东南角的一个老人,推着一个小车,安静等待,只绑了一个老式喇叭,喇叭里有个沙哑的声音喊着:“甑糕,好吃的甑糕。”


远近的顾客都知道,那巨大的蒸锅里,盛满热气腾腾的宝藏:一层糯米,一层大芸豆,再一层糯米,上面抹着厚厚的枣泥,甜而不腻,入口软糯。


作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住户,母亲很爱去买小摊上的甑糕,起初只有她和父亲一起吃,我长到四五岁之后,也加入了吃糕的队伍。


母亲爱吃枣泥,我爱吃芸豆,买甑糕时,母亲干脆多给摊主五角钱,摊主便把枣泥和芸豆都加满。


后来家中情况好转,我们搬离了集市,就很少再遇到这么正宗实惠的甑糕,这对于母亲来说也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


我长大,考学,离乡,母亲为了挣到更高的工资,选择调动到外乡打拼。


母亲离乡工作时已经年过四十,这个年纪的女性中,很少有人选择独自外出工作。


母亲去往陌生城市之后,打理好了一切工作和起居的事宜,每次与她视频,都能听到她诉说近况——大多都是好消息,没有坏消息。


直到母亲回家,告诉我她很想吃甑糕的那一刻,我才发觉,所有人都夸赞她勇敢独立、坚强乐观,殊不知她也是个感性柔软、容易恋家的女子。


在人生的岔路口,她把辛酸与思念默默藏在怀里,背起行囊走上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她是母亲,是榜样,是支柱,但她更是她自己。



今年除夕,除了父母的几个拿手菜之外,母亲自制了甑糕。


她并不擅长做糕点,我不知道她翻了多少条美食教程视频,只知道她在厨房待了许久,才把她的宝贝甑糕放进蒸锅,每隔几分钟就进去检查一次,忙忙碌碌,不亦乐乎。


甑糕出锅,卖相不尽如人意,红糖放得略少,糯米没染上色,吃起来也有些寡淡,像极了母亲勇敢踏出舒适区的符号。


然而并没有人在意这样的缺陷,一家人边吃边聊,那盘甑糕很快见了底。


姨妈的“招牌菜”:奥尔良烤鸡翅


姨妈是个事业型女人。她早年离异,一边奔波赚钱,一边抚养两个孩子。


她不放心孩子吃快餐,坚持在家做饭。姨妈的饭桌偏爱简单可口的菜肴,为了满足两个孩子的“吃肉”需求,姨妈把让一道奥尔良鸡翅成为了餐桌上的座上宾,


姨妈从超市里买来新鲜鸡翅,抹上提前购入的奥尔良酱料,端出烤箱时,也不输于快餐店的味道。


起初还掌握不太好火候,她把好的几个挑给孩子们,自己把鸡翅焦黑的表皮撕掉,一边啃着没糊的肉,一边在网上查找烤鸡翅的诀窍,一边还得勒令挑食的女儿多吃蔬菜。



日子久了,姨妈的手艺变得娴熟,盘子里的鸡翅个个圆润饱满,油光诱人,再也不用吃烤糊的鸡翅了。


奥尔良烤鸡翅成了姨妈家的“招牌菜”,鸡翅里浓缩了她对家庭和生活的双重期待。


得到正向反馈的姨妈来了劲头,又研究起其他菜肴,每道菜都像模像样,连姨妈自己都没想到,在烹饪这方面,她竟然是有点天赋的。


这一年,姨妈的大儿子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她工作的节奏逐渐慢下来。



年夜饭上,她满脸都是喜气。姨妈虽没有逃过岁月的痕迹,微微发福,但眉目舒缓,坦然而快乐地接受着年华老去的事实。


在席间,大家举杯祝贺,告诉姨妈“儿子有出息了,你终于要熬出头了”,姨妈举着酒杯,摆手自谦,眼底的笑意却越发浓郁。


也许,与家人团聚的时候,饭食的美味程度就会变得没那么重要,饭食的意义也并不是饭食本身。


我们都知道,明年开春的时候,那个集市仍然会熙熙攘攘,那家甑糕也仍是老味道。


一样让人牵挂依恋的食物,背后总有独特的意义。山珍海味固然鲜美,但真正让人无法忘怀的,还是家乡独有的味道。



美食与人情交融,构成了国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旋律之一。


无论是祖母的凉拌菜,母亲日夜萦怀的甑糕、姨妈的烤鸡翅,还是姨妈的烤鸡翅,都诉说着中国女性独一无二的故事。


生活并不壮阔,更非一帆风顺,日常无数琐碎烦忧中,笑里带泪,苦中有甜,试图倾诉时,又有千言万语堵在心口,最终只化作一盘熟悉的菜肴,一声亲切的呼唤。


此时此刻,温情缱绻,心心相依,这已足够。



-END-



【来留言和我们唠嗑吧】

有心中妈妈的拿手菜是什么?



作者 | 王若冰

编辑 | 叶芷昀

责编 | 王颂娴

图源 | 网   络

点击「赞」与 「在看」,表达你的态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