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爆红的苏州淮海街,再来聊聊街道更新的“场景力”

佐夫 彼山 2023-09-11



· 佐夫 | 文 关注彼山ID:yonderdesign  字数 4k+ ·


URBAN COMMERCIAL OBSERVATION

SuZhou 苏州


城市是商业的土壤,而不同的城市,注定有不同的商业特征。彼山通过对北京、上海、广深及成都等几大国内商业地产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观察,了解不同城市之间的消费趋势,洞察消费偏好与其对应消费场景。

在探究中,找寻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密码,发掘城市性格与商业地产之间的潜在逻辑,为更有城市在地针对性的商业发展研究,提供观察角度与参考路径。


以独立的行业观点,透视不同城市的商业生态,

洞察当代中国城市商业的内在成长



过去的十一长假,比往年显得更火热些。


或许是因为国际疫情形势的困扰,无法出国游;又或许是因为正逢双节,比往年多一天的休息时间,在国内几乎所有的旅游城市,几乎都呈现出人山人海的壮观,在你所有看得到的景点里,没有一处不人满为患。


这个时候,避免千篇一律,“创造”新的城市级景点似乎成了要紧事,而苏州这次就有了新的参考案例。


// 苏州淮海街网络宣传势力   图/网络


本次入围国内客流前十的苏州,除却熟知的平江路姑苏风情,时尚当代的金鸡湖畔,这次又有一条爆红的“网红”街区面世,成为苏州年轻人热爱珍藏的一个角落。


// 苏州淮海街入口处   图/网络


在过往的几年里,淮海街这条550米长的街道不过是苏州的“日料一条街”,得益于苏州日企云集,带来了日式风情的餐饮业态聚集。


但在深圳万科城市研究院与苏州万科的共同打造下,这里一越成为场景鲜明的“小东京”,不出国就能穿越到“大阪街头”,再造了全新的城市微度假地标。


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01


正向思考

苏州淮海街创造的街道场景方法论


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一个真正有趣的主题街区应该是怎样的?


至少在朋友圈随便发一两张,就应该被一眼记住,会有许多人纷纷询问这是哪里。


早在2015年的时候,大悦城的“五号工场”与“骑鹅公社”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后来又有超级文和友所营造的“魔幻市井风”:一座城市的市井博物馆,出现在长沙,在广州,尽管大家对菜品口味褒贬不一,但依然挡不住游客的打卡热情,十一期间排号排到了五位数。


// 国庆期间长沙·超级文和友排队近万桌   图/网络


这也侧面反应了一个事实,对大多数人来说,稀缺的不是美食,是“独特”场景。特别是在国内城市愈发“千篇一律”的情况下,为了寻找体验,甚至是一张小红书照片,真的可以让大家翻越千里到此一游。


而难点就是在于对场景的理解。


过去的城市更新,最无脑的就是做了遍粗暴的“翻新”,刷墙掩饰,体现出一种肤浅的新,甚至还不如更新前的烟火气吸引人。后来各种项目开始各显神通,有堆砌材料的,有体现“贵气”的,常常不顾场景审美的统一而越描越黑。


同样,在超级文和友火爆之后,市面上又来了一股山寨文和友的风潮,堆招牌堆灯箱,质感低劣,挂上同样的霓虹灯,回到相似的70年代。如:“郑恺火锅店”们为什么都爱挂“老招牌”?(点击即可阅览全文)。


这都是在迅速透支独特场景的生命力。


回到苏州淮海街。很不容易,这里并没有在一味的去模仿谁,而是将最终场景思考的很明确,就是要打造一条日式风情街道。



而充满风情的日式街道,大家基本还是会想到密集的灯箱招牌,日文字体,超大的视觉信息量进入脑海。幸好淮海路并没有简单这么理解,否则又会有一个户外版文和友面世。


// 淮海街上琳琅满目的日式街道元素   图/网络


淮海街在原有“日料街”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条真正的日式风情街道:在匹配运营的基础上,为每一家店再次设计了门头,并通过色彩与材质的表达,打造门头与立面之间的对比配合,让每一家店既“独立”,又成为街道主题的一部分。


并且,引入了一个完整且充满细节日式街道要素:灯箱,灯笼必不可少,然而地上的路灯,导视、广告牌、立面材质等等,都在围绕着这个场景风格而衍生,除却改不了的公共交通导视,几乎没有漏项。


// 现淮海街苏州市立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

前身为苏州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

// 现淮海街苏州市立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   图/网络


当然精彩的还有这个细节:“苏州市立医院”。配合着几个灯箱和洗墙灯点缀,满满的“日系”味道便异常强烈,堪称画龙点睛。这个细节,如同这条街道一般,用日式审美的元素来一点点构建出街景,而不是强行和刻意的进行主题化,更完整且更不容易审美疲劳。


而这样的做法对于打卡和人气带动效果是立杆成影的。


// 淮海街穿梭的人群   图/网络


光源合理,有路灯,灯箱和悬挂的氛围灯,洗墙灯相互点缀,在夜晚随手一拍,都是满满的烟火感。在家门口就能充分体验日式街道的魅力,和“假出国”一般的城市微度假属性不谋而合。


对于年轻消费活力的带动则更加直接。


完全“日系化”的场景审美表达,本身便与Z世代所热爱的二次元文化,Cosplay,和JK等文化高度契合,可以迅速占据年轻客群的心智。


最终,不仅为这些本就品质不错,有数年口碑的日料店带来了更多年轻人,还带来了精心穿搭的“小姐姐”再次打卡。让场景不仅仅是“布景”,更有了与场景高度匹配的“人”的存在,场景的魅力得以完整表达,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来,让淮海姐的活力永不落幕。

// 穿着和服在淮海街打卡的小姐姐   图/网络


从场景营造来看,淮海街无疑是一个可以借鉴学习的新模版。



02


场景隐性逻辑

好场景的维系,离不开“全自持”与“强运营”的要素


有一个现实不得不面对。


在国内,凡是能维持高水准场景体验的商业项目,几乎无一不是“全自持”和“强运营”:产权归属相对统一,能被运营方所有效管理;强控日常运营,不仅仅是品牌的选择管理,甚至要涉及到门头、招牌、橱窗等等细节,来为整个场景的品质服务。


类似超级文和友这样的强主题化综合体,走的路线是更加深度的“全自营”:一个个商铺如同员工,对于场景有绝对的控制力,才能维持整个商业空间的风格高度统一。


而在传统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特别是老旧街区类项目,其产权状况往往分散碎片,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其中的商户必然各有自己的运营状况,进进出出,因为各种原因调整自身的经营。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家出于现实压力调整业态,或许就会对主题场景“破功”,长此以往,甚至会回到更新前的状态。


淮海街同样作为一个老旧街区更新项目,却呈现出比较完整的主题场景,这也使得我们好奇。


// 改造前的淮海街   图/网络


答案是淮海街的产权集中且明晰。其近9成以上物业属于苏高新文旅集团,万物梁行(即苏州万科&戴德梁行)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轻资产管理输出。几方的协作配合,让项目得以完整呈现,构建了爆红的日式街道场景。


但下一个考验接踵而至。“造场景”是一次开发打造阶段的目标,自然会投入资源呈现。真正困难的是“控场景”,是场景未来的持续性运营管控,在动态的运营变化中不断的协调场景,更新场景,让场景本身与运营契合,成为“自然生长出的样貌“,而非仅仅是刻意的装点外表。


// 夜晚时分的淮海街内   图/网络


此时,“淮海街”又该如何去建立长效机制?是确定整体规范,然后有一支专业驻场团队,涵盖物业、商管和设计,并有专项改造基金,对此直接负责?


是做一个城市更新样板间,还是一个真正的长期优质资产?这不是一般消费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却对操盘方与业主方而言充满挑战。


03


延展思考

有度假价值的城市更新,“场景力”是最重要的一环


不论是正常的商业地产项目,还是城市更新,“人气”都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有“人气”就有“商气”,就有上升的关注度、客流量和停留时间,为租金收益提供保障。


从目前来看,被年轻客群们各种拍照打卡,本地外地人流如梭的“淮海街”无疑是成功的。


// 夜晚时分的淮海街内   图/网络


因为它顺势而为,且营造了一个与此地消费文化契合,并进行创新的“场景力”。


// 本地人记忆里的淮海街   图/高德地图截图


自95年开始,历经二十余年的淮海街,是苏州的新区,也是苏州日企聚集的区域中,生长出具有日式特色的生活方式,聚集起一百多家日料餐厅,成为远近闻名的日料街。


// 淮海街入口处   图/网络


而操盘方更是将结合街道尺度特征,将“道路”升级为“街区”,打造为日式街道风格的商业街区,而且并没有一味的堆砌日系元素,“为日系而日系”,而是在统一的审美语言的系统下进行创作,确保街区整体的和谐统一。


// 淮海街街区细节   图/网络


淮海街在店面氛围的基础上,增加入口牌坊、广场、和日式景观灯光与定制的门头,既与原有业态调性融合,也与年轻的消费文化相互映证,构建了主题乐园一般丰富的城市微度假“场景力”,带来与正常商业街道截然不同的打卡休闲特征。


强烈的“场景力”,带来传播、打卡和话题,进而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新度假名片。


这也让我们对城市更新有一些思考。


理解场景的价值,想清楚构建什么场景,营造充满细节且更有品质的“场景力”,或许是城市更新里更加重要的一环。


// 淮海街内一景   图/网络


不管是“空降”场景,“穿梭”场景,或延续这里已有的场景也好,场景的主题选择并不难,能与“软件”:业态和人群消费特点相契合即可。但真正的难点在于,确定了场景方向,到底能不能做到完整且极致?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 购物中心室内“主题街区”   图/网络


我们能看到许多无效案例。就比如充斥在各种购物中心室内的“主题街区”,且不说建筑空间的限制,缺乏质感,堆砌符号,色彩凌乱是这些街区的主要通病,众多为解决客流问题的主题街区,反而改造后更成为了街区人气黑洞,无药可救。


而这一代更有消费欲望的95后消费者,也是更加挑剔和难以敷衍的一代人。仅仅是“特色鲜明”,根本不足以去打动他们。需要的是在有特色的基础上,场景与商业品质兼顾,且足够“real”,才有可能与他们完成对话。


如阿那亚,如The Commons,如超级文和友,这些引起Z世代热捧的项目,无一不是足够的真诚,基于自己的核心理念,从形式到内在,从开局到持续运营均能保持有水准的“场景力”,来构建自身独一无二的消费认知。


这或许是未来城市更新,需要更多思考的事。


// 淮海街内一景   图/网络



彼山持续性的专注于对国内外特色商业案例的观察与分析,读者小伙伴如果有想了解有兴趣的商业项目,或想供稿想介绍的城市/商业,请在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


期待与你的互动,也期待成为彼山撰稿人的你。



主编  |  王晨歌 罗磊鑫

执行主编  |  Zov

撰稿  |  佐夫

编辑  |  Zov 七三

图片 |  网络


投稿彼山/加入我们

商务: 13371898325(微信同号)

彼山上海: sh@buildever.com

彼山深圳: be@buildev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