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节就吃青团?这些美食也不要错过丨植物演义

鞠鹏 张凌 科学大院
2024-08-25


正文共363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1分钟

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


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在这象征季春时节正式开始的日子里,我们心中都会回荡着这样一首专属BGM: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图片来源:veer


小时候每每背诵起这首诗,总觉得这是食肆广告,心里总会想着杏花村有好东西吃。其中缘由,无非是熬过蔬菜食材匮乏的冬季和“春头”,终于等来了可以踏青、出行、尝鲜的时节。


清明,也是一个跟吃密切相关的日子。


青团,封印百味的一团墨绿


清明时节,久负盛名的食物应属青团了。采艾草焯水打汁,和以糯米粉(或糯米与大米)打成面团,依照喜好放入各类馅料上笼屉蒸,糯米的香气混和着艾草独特的香味,氤氲清香扑鼻而来。蒸熟开笼,小心翼翼地捏起一个个绿色的面团,仿佛把整个春天捧在了手中。


青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蒸熟的糯米团中,挥发性物质可多达百种,其中以酸类化合物“家族”含量最高近八成,余下比较丰富的成分为醛、醇、烷烃类


呈现糯米香味的是醛类“家族”中含量较高的己醛,具有油脂、青草、苹果的香气;醇类“家族”中的1-辛烯-3-醇,具有清香、壤香和果香香气;被认为是稻米香味特征性成分杂环“家族”的2-乙酰基-1-吡咯啉,具有烤面包、核桃的香味;酚类“家族”中的4-乙烯基愈创木酚,还有一些苯环衍生物如苯甲醛、苯乙酮,也都有特殊的气味。


正是这些结构各异、呈香不同的分子,让人们的嗅觉产生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如果再加上芬芳活力的艾草汁,那几乎千人千面了,青团、艾糍、清明粿、青桑团,名字也变得多样起来。


因着有艾草的绿,融入到粘稠的糯米团中,把到来的满目青绿的信号传导全身,不再纠结香气差异将这纷繁复杂的味道定格于此时节,咬一口青团,开启清明的春之味。


青团只是春的开胃小点,香椿才是打开嗅觉激发味蕾的前菜。


香椿,冰火相交的一抹绯红


“三月八,吃椿芽”。嫣红的椿芽刚刚冒出了头,远远望去犹如有人在水墨画中的枯枝上点了几笔朱砂,于是春天生机勃发的劲头跃然纸上。椿芽气味清新独特,爱之的人谓之“香”,冠以香椿美名,有人却恶其味腥臭无比,但都会对其鲜嫩清脆、无渣爽口的口感大加赞赏。


香椿(图片来源:veer)


小时候第一次被家人带着吃椿时,不知其为何物,曾闻味而吐,自己大约也是属于那类闻之恶臭的“基因突变者”。


长大后,已经不再与朋友争论《逍遥游》中此“大椿”非彼“香椿”的问题,而是专注于怎么吃最为美味:焯水后鲜吃、油盐腌制、切碎爆炒、香油炸、和鸡蛋摊饼,都能凸显香椿特别的香味和激发食欲。


然而,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那独特的香味是否有其出处。令人意外的是,在对其香味物质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发现了不同产地香椿芽的气味物质不尽相同:有的样本呈香物质中的萜(tiē)烯类物质占比过半,尤以左旋-α-蒎烯为甚,其醇类“家族”比较单一且含量次之,只含有约10%的顺-9-十四碳烯醇;有的样本以β-石竹烯为主(近50%),而己烯醛含量次之。


究其原因,可能因为不同地区生长的品种、采摘的时节不一,造成了香味成分的差异。如此也甚好,管它是来自山东阳信、安徽太和、河南焦作还是云南弥勒,尽将上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口鼻中还充满着异香,主菜蒌蒿可以上桌了。


蒌蒿,捉摸不定的一段青翠


农历三月的蒌蒿(lóu hāo)最是肥美,葱绿的茎秆紫色的斑,从江河的滩涂中破土而出,在日益升温的风中老化变柴。一定要在黎明前把新出的蒌蒿采摘下来,茎嫩得仿佛指头一碰就会折断。用猪油清炒,放入几片春节还剩的腊肉,就已经鲜美绝伦,淡淡初春青草的芬芳包裹着腊肉浓厚油脂的焦香,足可以吃上几大碗饭了。


水清则蒿甘,水浊则蒿肥。蒌蒿野蛮,全国各地只要低洼潮湿的湖滩江洼中都可以生长,精油含量丰富且成分复杂,会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压力、遗传因素、采摘时节影响而差异巨大:


例如,在2006年对江西省鄱阳湖蒌蒿研究时发现,其产生香味的挥发油中2,4-二羟基二苯甲酮(二苯甲酮-1)、α-柏木烯含量均近8%,其余各类芳香成分含量均衡且低于前者。而同年江苏南京八卦洲蒌蒿中,α-石竹烯和一个十一烷醇含量均近8%


更早的研究则有不一样的结果:2005年对江西省鄱阳湖蒌蒿研究发现,三苯基-甲烷(21.63%)为其主要成分,但在2002年的成分研究中,1,8-桉叶油素(32.56%),龙脑(15.87%)、樟脑(12.34%)、金合欢烯(10.50%)构成了其主要成分。这捉摸不定的香味变化,可能是蒌蒿令人迷恋之处。


图片来源:搜狐网


变化的何止是香味。我曾被母亲指派学着摘蒌蒿,原本是要剔除木质化的下端茎秆,保留幼嫩清香的蒿芽,但我自作聪明地认为,那下部有猛烈香味的才是正主,于是母亲默不作声地炒了一盘黎蒿香的腊肉,那形同嚼柴的木质化茎秆令我叫苦不迭。


后来我才知道,它是菊科蒿属植物,和艾蒿是同族的兄弟,可作为药材。可能作为药材的蒌蒿和作为蔬菜的蒌蒿是在它不同生长期的用法,幼时为蔬菜,长成做药材,化学成分和口感都发生了变化吧。


长江边的滩涂之上,江水未涨而蒌蒿已出,留守的阿公、阿婆带着小孙子背着竹筐赶在天亮前采摘蒌蒿,再坐着渡轮到对面的城市去卖蒿换钱,买来书本、玩具和零食,就足够小童们欢喜一整个春天了。城里的人买上一大把蒌蒿,带回后领着孩子摘选折蒿炒成一盘,春的气息就被人们从乡间传到了城市。


蒌蒿腊肉味道过于浓烈,来一块清淡的鼠曲饼吧。


鼠曲草,清淡优雅的一丝青黄


将野菜鼠曲草加入米制品中,便能做成鼠曲饼。


初听名字,以为鼠曲草是一个“鼠”相清奇的植物,但没想到田野中样子竟然如此平平无奇:布满白色绒毛的纤细茎秆破土而出,春风拂过茎尖点出一簇金黄色待放的小野菊。


原本以为附满绒毛的茎秆好似老鼠尾巴,田野中仿佛千万只老鼠齐齐撅着屁股竖起尾巴在泥土中打洞,不禁赞叹古人想象力的浪漫。后来才知道冠以“鼠”名是因为叶片上那白色细腻的绒毛,好似老鼠的耳朵...好吧,古人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也是拉满Plus。


鼠曲草(图片来源:VEER)


因为鼠曲草在田野中易得且盛于清明之时,故被称作“清明菜”。清明前后,人们采其幼嫩茎叶焯水炒食,清香扑鼻,幼嫩鲜美;或采其长有花序的茎叶拌入米面制成糕饼,是为鼠曲饼。


有些地方也将其替代艾蒿制成青团,所用无非是汁液中叶的青绿和沁人心脾的幽香罢了。但与艾叶不同,鼠曲草制饼时因有黄色花序的加入,如果切碎后撒入其中,所制糕饼能看见绿色和鲜黄色点缀其间,悄然增加了几分春天的野趣。


鼠曲草也可药用,其全草富含黄酮类化学成分如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等,尤以花中含量更高,是一类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化合物


和蒌蒿相似,鼠曲草中富含的芳香物质,因产地、采收时间的不同也有较大差异:如在2008年对贵州产该植物挥发成分的研究中发现,含量较高的是丁香酚(4.83%),β-石竹烯 (4.41%),棕榈酸 (4.12%),(-)-β-榄香烯(4.10%)等,成分多样无主要优势成分;而在2009年,采用同种方法检测到的成分却相差很大,主要挥发油成分是石竹烯。尽管如此,它清新淡雅的口感确实适合主菜之后平复味蕾。


思念,千回百转的一缕乡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相同的食物虽味道不同,但却在这一天被节气连接在一起并赋予它们共同的意义。踏青、祭奠、尝鲜,一年年,一代代......


如今的我重新回味杜牧的《清明》,却只感到了清明的寒意与思念,那些曾经令人难忘的春之味总会勾起对他们的回忆:他们在哪呢,他们还好吧,他们还会思念着我们吗?


踏青归途,回望溪的那一边,影影绰绰见到几人背着竹筐在滩涂中采摘蒌蒿,突一声叫喊,人们直起身,向溪这边激动地挥着手中的蒌蒿,蒙蒙的细雨渐渐模糊了视线........


参考文献:

1.大米、糯米蒸煮香气成分研究,彭智辅,李杨华,练顺才,谢正敏,叶华夏,酿酒科技,2014(12):42-46

2.香稻香气特征化合物2–乙酰基–1–吡咯啉测定方法的建立,刘洪,饶得花,任永浩,邱友媚,陈兴林,徐振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1(3):234–238

3.木本佳蔬——香椿,岳耕,古今农业,1993,3:62-65

4.香椿和红椿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分析,王冲,周镇,孔德龙,李奕震,河北林业科技,2017,2:44-47

5.S-SPME/GC-MS法分析香椿芽、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陈丛瑾,杨国恩,袁列江等,精细化工,2009(11):1080-1084

6.蒌蒿的化学成分研究,张健,林玉英,孔令义,中草药,2004,35(9):979-980

7.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蒌蒿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李 超,秦明珠,西北药学,2009,24(1):12-15

8.蒌蒿地上部分挥发油成分的气一质联用分析,赵呈雷,陈彦,贾晓斌,王勇,中国药房,2006,17(3):235-236

9.蒌蒿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廖艳凤,杨欣蕊,王利超,韦蓉蓉,蔡晓璐,欧阳霞辉,南方农业,2022,16(21):182-185,188

10.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分析鼠曲草挥发油化学成分,吕晴,秦军,陈桐,陈梦瑜,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37(5):1-3,10

11.黄爱芳,林观样,潘晓军,等.鼠曲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 分析,海峡药学,2009,21(7):91-92


作者:鞠鹏 张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策划:杨梅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绣球花的花瓣好漂亮…等等!>>

二十四节气歌其实有八句! >>

羊肚菌让林奈的双名法都不够用? >>

啤酒苦不苦,这种植物说了算 >>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学大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