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首次拒签后100年:什么改变了我们,我们改变了什么

华小略 华略创智 2019-07-25


作者:公子智

来源:华略创智(ID:uit_shanghai)


华小略说

628日,其实是一战的“一头”和“一尾”。105年前的今天,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索引发了一战;而100年前的今天,《凡尔赛合约》的签署标志着一战的结束。《凡尔赛合约》实则是列强的分赃大会,每个战胜国都可以提出各自的利益要求,只有中国反而要失去利益。站在今天回望历史,中国首次拒签条约的背后细节是怎样的?在100年的成长中,那些惨痛的历史教训改变了我们什么,而我们又改变了什么?


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大,实则跟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


当我们谈及一个国家、一个族群的成长历史,或者是一个团队、一个人所走过的路的时候,想到最多的问题,可能是“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实际上,“得到”和“失去”只是结果,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原因和过程。所以,今天讨论的是历经百年的话题: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我们又改变了什么


100年前的今天——1919年6月28日,经过旷日持久的争吵、要挟、妥协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隆重的签约仪式,史称“凡尔赛和约”。


历史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场以和平为名的列强分赃会议,吃相很难看,埋下了很多仇恨。被出卖的战胜国中国的代表团拒绝出席签约仪式。这是1842年来N次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中国,第一次在国际盟约上拒签。

 

截自陈道明主演的电影《我的1919》


这次拒签前后,有几个历史细节,我们可能已渐渐忘却,联想到持续一年之久的中美贸易摩擦,回顾和复盘这些细节,非常重要。

01

第一个细节:一场对公理的幻想


1918年11月15日,有影响力的杂志《新青年》(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刊载了李大钊的名作——《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文中对“公理”非常推崇:

原来这次战局结终的真因,不是联合国的兵力战胜德国的兵力,乃是德国的社会主义战胜德国的军国主义......对于德国军国主义的胜利,不是联合国的胜利,更不是我国徒事内争托名参战的军人,和那投机取巧卖乖弄俏的政客的胜利,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是平和思想的胜利,是公理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


1918年12月22日成立的《每周评论》,所刊载的陈独秀的发刊词更是对“公理”推崇到无以复加: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列位要晓得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强权呢?简单说起来,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倚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这“公理战胜强权”的结果,世界各国的人都应该明白,无论对内对外,强权是靠不住的,公理是万万不能不讲的了。
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许各国政府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
这两个主义,不正是讲公理不讲强权吗?我所以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我们发行这《每周评论》的宗旨,也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只希望以后强权不战胜公理,便是人类万岁!
本报万岁!


其实,相信“公理战胜强权”的,何止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些具有号召力、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大知识分子,包括当时的北洋政府、青年学生、社会大众都没有看清列强的本质,没有看清其在巴黎和会上强盗分赃的本质,所以对中国收回山东权益抱有幻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消息传到中国,人们欣喜若狂。1918年11月14日,国人在天安门举行庆祝大会。(图:1918年11月13日,中华门前庆典彩牌楼)


同样抱有幻想的,还包括作为巴黎和会中方代表的顾维钧。他在回忆录中说,“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指的“加以改正”,主要包括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他启程前还专程拜访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也许诺支持和帮助中国,这让这位才华横溢的31岁青年多了一份信心。


后来,顾维钧在和会上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说明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全中国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山东省,该省在中国的发展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民国第一外交官顾维钧外交生涯的高光时刻,他的雄辩让日本代表相形见绌。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英国外相贝尔福过来祝贺。(陈道明主演的电影《我的1919》有精彩重现,虽有演绎成分,但基本符合史实),但个人的精彩又能改变什么呢?


最终,列强秘密商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感叹,“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这不仅是顾维钧的一厢情愿,更是远赴巴黎的中国代表团和全体中国人的异想天开。



丛林法则,胜者为王。一个在交战中一击即溃、一败再败、签下无数城下之盟的族群,怎么可能会让列强有所顾忌并另眼相看呢?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巴黎和会的期望到失望。短短2个月时间,列强给中国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公理战胜强权”,对于弱国来说,不过是美丽的谎言。


这些血淋淋的定律,100年来没怎么变。尤其这几年来,一些国家的不幸遭遇,一些大国的霸道做派,让国人普遍产生“感同身受”的情绪。比如,去年以来在多个媒体上看到叙利亚外交官巴沙尔·贾法里的照片,那种无奈是如此熟悉。



这位白发苍苍的外交官,与美英法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就“叙政府使用化武”进行激烈的辩论。他特意提到美国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起战争,但在调查中什么证据也没有找到,并直指美国“才是最大的杀伤性武器”!


他的言辞与100年前的顾维钧一样,铿锵有力、针针见血。但美英法国代表不屑于听他辩解,在贾法里一发言就径直离场而去。可见,再精彩的外交辩论,在霸权面前都是徒劳。唯有自强才不会亡,想平等谈判或者辩解,你的实力必须足够硬。


庆幸的是,虽然世界还是一百年前的世界,但中国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所以,我们不管是在中美贸易谈判中遭遇无理要求,还是在华为被莫须有的罪名“制裁”后,虽然也有愤怒,但更多的是未雨绸缪和沉着应对。


尊严从来不是靠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也许公理自在人心,但更在实力。在这一点上,华为给我们树立了标杆,十几万人夜以继日的戮力攻艰,赢得了世界普遍的尊敬和认同,即便因木秀于林而招致“国家制裁”,任正非和华为人依然自信坦然、沉着应对,而不是单有愤怒和委屈。

02

第二个细节:一盘散沙的表演


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包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南方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驻法公使施肇基、驻比利时公使魏宸祖5人,陆征祥为代表团团长。


从人员结构来看,这是一支没出师就注定要失败的团队。陆、顾、魏3人是北洋内部各派系妥协的结果,施和魏都曾是袁世凯政府内阁成员,但互相隶属不同派系;王的身份最为特殊,他代表南方孙中山革命政府。对于代表团内部排名,也经历一番讨价还价。可见,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背后是一个“貌似统一”的中国,派系林立、党政不断。

 

巴黎和会期间《大公报》的一幅漫画,讽刺中国的驻外使馆的外交人员,为了“存钱”,居然闭门不和外国人交往。


中国代表团到达法国之后,发现和会根本没把中国当战胜国,只列为第三类协约国普通成员,说好的5个席位最终只给2个。从此,代表团内部的暗流涌动变成公开斗争。在争席位的时候都争先恐后,在危急之时却各种推脱,是这个团队的特征,也是国内政治的缩影。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之一的颜惠庆,对此很是着急,他在日记中说“代表团内部极其混乱”。


1919年1月27日下午,轮到中国代表团陈述意见,才发现在山东问题上日本人准备得如此精心,中国一时感到难以应付。陆征祥索性撂挑子,让大家决定谁出席发言会。施肇基当场拒绝出席,王正廷说我可以出席,但不会发言,因为没准备。


最终,五人小组派王正廷和顾维钧出席,顾维钧全程主导发言。也正因为团内的派系纷争,其他人的退缩和畏惧,给了顾维钧临危受命、展示才华的机会。

 

巴黎和会期间《大公报》的一幅漫画,暗示中国代表团的某些成员有可能被外国人收买。


4月30日,英美法决定支持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立场,不容许中国代表团再讨论。国家利益没有得到尊重的协议,签还是不签?代表团莫衷一是,甚至连签不签字都懒得讨论。后来,先是施肇基说我要陪同梁启超游历欧洲,王正廷、魏宸组等也相继离开代表团——中国代表团提前解散。


6月2日,陆征祥接到北京让他签字的命令,他陷入巨大困局中。6月9日,陆征祥请辞外交次长,把签字的决定权留给临时入团的胡惟德和王广圻。6月14日,陆征祥再次称病住进法国圣克鲁德医院。6月28日,挑起重担的还是顾维钧,他拍板拒签。


纵观巴黎和会,外侮伴随着“内乱”。没有强大的国家和强有力的政府,想在外交上取得胜利,是非常困难的。当时的中国,不仅南北分治,北洋政府内部也是派系林立,怎么可能产生稳定、一贯有力的外交政策?


还是那句老话:战场上拿不回来的,谈判桌上也拿不回来。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强大的国家,但这并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那些一盘散沙的、内战不止的缺乏强大向心力的国家,如我们100年前一样,遭受流离之苦、欺压之痛。

03

第三个细节:

开放——在一次次出走与回归中


改天换地,都是一群拥有开放格局的人才造就的。


一战期间,法国曾向中国大量招募华工。1915年始,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激奋于振兴中国的科技,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发起以“勤于工作,俭于助学”为宗旨的勤工俭学会,号召国内贫苦学生出国留学,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因此,许多进步青年纷纷赴法勤工俭学。


1919年3月17日,就在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启程。此后,赴法勤工俭学形成高潮。从1919年 3月17日到1920年12月15日,有20批近2000名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会中的先进分子如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等,在欧洲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相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另一些对自然科学和音乐艺术感兴趣的知识分子,例如严济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随此次出国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中国留学生


当时的北洋政府,与清政府一样,派青年人出国留学,本是希望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西方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但正是这些留学生,成为旧社会的掘墓人。孙中山在1913年的一次演讲中,曾说留日学生一度十之七八都赞同革命,“东京(留日中国)学生实为中华民国建国最有功之人”。


从1919年至今,我们都在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断派遣留学生,也就是靠这些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带回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为中华民族复兴添上亮丽的不可或缺的笔墨。


在当前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会和联邦政府部门将部分正常中美教育交流合作活动政治化,冠以“中国威胁”“中国渗透”之名进行打压,诬陷中国学生学者在美开展“非传统间谍”活动并在许多方面加强对中国学者的审查,限制中国留学生的签证。


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倒退,尤其是对华裔科技工作者的歧视,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吸引人才回流的机会。


然而,美国高校可不那么无知。5月份,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曾发表声明,重申“欢迎国际学生和学者”。6月25日,麻省理工学院(MIT)官网发表校长雷欧·拉斐尔·莱夫致全校的公开信,表达对于当前华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担忧,批评美国政府为有中国血统的学生学者营造出“毒化气氛”。 


她说,“像美国一样,MIT蓬勃发展,因为它如同磁铁一样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什么时候我们能超过美国?当中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超过美国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超过了美国。当然,那一天还非常遥远。


就在昨天,6月27日,华为发布全员邮件,披露任正非在EMT《20分钟》的讲话。任正非说,“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未来3-5年,相信公司会焕然一新,全部‘换枪换炮’,一定要打赢这场‘战争’,靠什么?靠你们。”


任正非还说,“公司每个体系都要调整到冲锋桩体,不要有条条框框,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英勇作战,努力向前冲,华为公司未来要拖着这个世界向前走,自己创造标准,只要能做成世界最先进,那我们就是标准,别人都会向我们靠拢。”


根据华为提供的数据,华为拥有包括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还有15000人在从事基础研究,以及6万多产品研发人员。同时,华为还与全球300多所高校、900多家研究机构和公司有合作,实施了7840个项目,已投资18亿美元,签署对外付费的研发合作合同达1000多份。


任正非曾在接受央视专访时提到的“人才观”。他说,二战之后,德国和日本工业基础都被摧毁了。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什么都没有了,只要人还在,就可以重整雄风”,没多少年德国就振兴了,日本经济也快速恢复。


任正非说:“这得益于他们的人才、得益于他们的教育、得益于他们的基础,这点是最主要的。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质、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100年前的今天,与100年后的今天,变的是我们的格局、思想、实力。更团结了,更开放了,更自信了。不变的是我们的不屈不挠,以及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及有地位的族群的努力。


今年以来至今天早晨,已有47家中国企业或机构先后被美方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对华为各种打压和抹黑。而且,更多的不确定性还在后头.


但无论面对多大挑战,跟列强打交道,最难的时候,肯定不是现在,而是100年前。


所以,我们足够从容淡定,足够有信心。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无锡VS佛山:谁更能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

【原创】上海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

【原创】因水而兴的上海,如何让河道更清澈透亮

【原创】这家超牛的国际级工业园区,再次借助第三方智慧谋腾飞

十四五规划前瞻:图解未来产业新趋势和新模式

小城镇or大城市,哪个地方更适合养老?

北电之死:谁谋杀了华为的对手?

杀不死的中年人:年龄不是问题,思维才是关键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