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人才环境比拼:解码新时代的大国“人缘”

吴影跃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吴影跃 新兴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体制顺、平台佳、服务优”的利好叠加下,我国人才生态环境正稳步向好。但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依托高水平教育体系、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浓度学术氛围,仍是世界大多数高端人才的“圆梦所”。锚定一流,争先进位,未来我国人才发展要如何绘就“后来者居上”的画卷?


国庆前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就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趋优、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而这正得益于举国上下为全面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所做的共同努力。

图: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中国人才环境向好发展:“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未来”


我党历来很重视人才工作。即使没看2004年的《天下无贼》,我们也知道“21世纪最缺乏的是人才”。因为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经济的带动下,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资源的战略性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

所以,2003年,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

自此,全国各地纷纷围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人才服务优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全社会重视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极大改善,人才成长创业的环境生态越来越好,各类优秀人才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积极发挥作用、贡献聪明才智。

(一)体制顺则人才聚

为破除利益固化、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中央层面于2016年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旨在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其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覆盖人才评价、使用、激励、培养、管理、流动机制,以及科技成果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等多个细小但关键的环节。

“中国科学技术智囊论坛”于2020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拥有超1.01亿科学技术人才,研发人员储备量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科技型人力资源优势非同一般。

在人才体制机制发展中,深圳堪称全国改革创新“冲锋舟”。民营企业是深圳优质人才最主要的承载池,拥有全市近90%的研发人员和超70%的高层次人才。

为此,深圳将最重要的人才“话语权”交予企业,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构建了“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评价新模式,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有价值、有贡献的人群受到认可。而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也很快在全国各地推开。

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10年来增加超过2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接近30%。

(二)平台佳则事业兴

借助重大载体平台引才已成国内大势所趋。北京前瞻性布局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全球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到上海张江科学城大规模建设硬X射线、上海光源二期、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国家大科学设施集群,再到深圳高标准打造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平台,我国为各类科技人才提供的创新创业创造舞台越来越大。

一批批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加盟这些一流的创新平台,并做出全球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

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上)、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左)、深圳光明科学城(右)

科技部人才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R&D人员全时当量[1]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随着我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多点布局、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也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持续释放大量人才需求,让各路人才纷至沓来、各扬所长。

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求职人才最多的三个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19.8%、14.9%和13.3%,合计占比48%。

从IT和制造业的二级行业来看,互联网、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汽车、大型设备制造、生物工程、医疗器械等均是吸引人才的热门行业。

(三)服务优则归属强

全链条式人才服务是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要素。只有用心服务、久久为功,才能实现真正的“拴心留人”。

杭州充分发挥数字城市建设优势,首创推出“人才码”,为各类人才提供全科服务、专享服务、双创服务、生活服务等5大类27小类百余项人才专属服务,奋力跑出人才服务杭州加速度。

2017-2020年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从1.0%攀升至1.6%,连续3年居全国之首,最终以99.2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列2021年“全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第二名。

南京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首创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通过提供“类海外”发展环境和落地无忧、生活无忧、事业无忧的“一站式”服务,构建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先行集聚区。

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2020)》,南京创新指数综合排名由2017年的全球第94位跃升至第21位,在国内仅次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北京和上海。

成都秉承“先安居后就业”的人才服务理念,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N”人才安居系列政策,让“蓉漂”安心扎根、安逸生活。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0年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报告》显示,成都以99.8的“安居吸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总体而言,我国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日臻优化,人才环境竞争力逐年提升。

但从全球视角来看,我们还是要承认,目前我国的人才竞争力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根据2020年2月全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航者、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德科集团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及谷歌(Google)联合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GTCI)显示,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瑞士、美国和新加坡,而中国仅排第42位,与我国的经济体量(全球第2名)、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名)、创新能力排名(全球第14名)不相称。

美国人才环境近悦远来:“那是所有期待的圆梦所”


如果我们要在人才工作方面对优找差,一定要首选分析解构美国——这个最值得学习但最难打的超级对手!实际上也就是美国真正做到了“天下英才入吾彀中”,不仅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往他们家跑,欧日韩也有很多高端人才在美国长期发展。

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美国集聚了全球最为顶尖、规模最庞大的人才群体。

2020年11月,权威学术网站Guide 2 Research研究发现,在全球1000名计算机领域顶级人才拥有量上,美国以616名的绝对优势排名第一,而我国仅有22名人才,约为美国的3.57%。

同时,美国Macro Polo智库发布的报告The Global AI Talent Tracker显示,中国是全球输出AI人才最多的国家,约有56%的人才流向美国。

面对这些数据,我们或许震撼、或许艳羡、或许不解,美国缘何成为天下英才荟萃之地?

刚刚获得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日裔科学家真锅淑郎或许就给了我们答案——“美国简直是研究的天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刺激、讨论、交流,然后继续,进步就诞生了”。

图: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真锅淑郎


可见,对于全球大部分高端人才而言,高水平的教育体系、高能级的创新平台、高浓度的学术氛围,已然成为美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一方面,美国拥有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等院校和超大规模的科研设施。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前10的名校美国占5所,且前3名都是美国的大学。

同时,美国建有100多个国家实验室,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远超世界各国(高达数千亿美元),支撑着成千上万名世界级大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规模庞大,但第一梯队高校尚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要前沿学科的国际话语权相对不高;且目前国内正式获批的国家实验室仅有6个(其余14个仍处于筹建状态),无论是数量还是实力上,均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快速增长的顶尖科研人才需求不相匹配,这是外籍科学家引进难度大、本土科学家流失频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中国正式获批的国家实验室名单


另一方面,得益于先进的教育制度,美国教育系统从始至终所强调的体验式教学和开放式交流,最大程度上开发了美国青年孩童们的创新性思维,最终形成了美国长盛不衰、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和氛围,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

回看我国,虽然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规整刻板的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上风,孩子们天然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激活,大学中则需要更多自由激荡的意识交锋和相互碰撞的思想火花。

此外,金融也是美国支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金手指”,尤其是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让太多念念不忘的梦想有了回响的可能性。

硅谷是全球顶尖的科技金融中心,聚集了一大批享誉全球的风投机构。这些投资公司多由退休的工程师或成功的企业家创办,具有过硬的专业背景和强大的关系网络,能为初创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战略咨询、资源对接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帮助创业者快速成长和发展。

图:美国硅谷知名科技企业


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以科技信贷、产业投资基金等为代表的业务体系正逐步发挥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但像天使投资、资本市场等更高效的融资方式尚未全面释放活力动能,思想观念、运营模式、制度支撑等均要进一步完善。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国与美国相比,更像梦开始的地方——太多优秀尖端的学子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学在中国、梦始于中国,但最终却圆梦于美国。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开发和呵护好每一个人才的梦想,更要努力营造一个能让梦想落地开花的良好环境。

未来中国“人缘”如何蒸蒸日上?

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实现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梦想。若能找准问题、奋起直追,“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人才发展实现“后来者居上”并非难事。

(一)坚持全国上下人才发展“一盘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我国未来的人才工作应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施更加精细化的区域性战略布局。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继续强化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磁场力”,集中最优资源倾力打造全球顶尖的新兴产业生态、教育研究系统、科技创新平台、生活居住环境,成为我国高效招引海内外一流人才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而像杭州、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成都、长沙、武汉等中西部城市,也要不遗余力做好人才工作,通过构建特色各异、综合偏优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吸引中高层次人才栖居,助力形成“天下英才尽聚华夏”的宏大格局。

(二)优化升级创新“引力场”  

创新引力场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一个国家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等教育院校、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创新孵化器、创新文化氛围等均是内部集成要素。

坚持以各种内部要素为抓手,综合优化创新引力场,可以同步提升平台引才、产业引才和文化育才的效能。

一是做大做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对标世界一流,举全国之力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硬核科技研发平台,大力培养和引进战略科学家。

鼓励并支持有能力的城市(群)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布局更加密集的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院、企业实验室、孵化器等,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人才都能拥有干事创业的高能级平台。

图:大科学装置“中国天眼”


二是提升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优势,着力推动一批研究型大学走向世界中心,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学科知名度,借此吸引海内外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加盟。


三是营造自由活跃的创新氛围。紧抓教育改革契机,围绕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激发,进一步改革中小学和大学教育教学体制,尤其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鼓励他们自由探索、自主创新,推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蕴藏在祖国大地的创新智慧充分涌流,让外籍人才心向往之。


(三)筑造最佳人才“生态圈”

事实上,人才生态圈的概念与我们常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相似的,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人才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即人才与产业、平台、教育、政策、服务、金融等各种要素频繁交流、互动、碰撞、融合所形成动态平衡且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其核心功能在于让人才毫无后顾之忧地干事创业,所以圈内的每个要素都要极尽可能做到做好。

除了上述平台、教育等创新要素,政策、服务、金融等也至关重要。

从政策要素来看,要率先避免毫无意义的政策“内卷”。政策迭优不是“人家给1亿,我就给2亿”这样简单粗暴的逻辑,而要真正从需求端出发,建构一个系统化、精准化、可落地的人才政策体系。

要分门别类地制定与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党政人才等群体需求相匹配的优惠补贴、激励政策,搭建符合每类人才成长规律的活动发展平台,让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感到被尊重、被珍视、被善待。

同时,要研究出台更具普惠性的人才政策,让社会中那些有能力“够一够”的普通工薪阶层看到希望的光芒,获得奋进的力量。

从服务要素来看,要继续擦亮人才服务品牌。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直接挂钩联系人才、跟踪人才、服务人才,确保各项人才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持续优化全生命周期式的人才服务体系,衔接好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服务,精简办事流程;积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实现人才政策“精准推送”、补贴奖励“一键兑付”、人才动向“实时把握”,不断强化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从金融要素来看,要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人才(项目/企业)的效能。

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升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产品对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倾斜度和不良信贷的容忍度。

深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创设人才企业板,不断畅通人才企业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借鉴欧美先进经验,深度优化天使投资等行业政策和生态,为初创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某种程度上讲,中华民族重回世界之巅,“人才大战”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战,也是看不到硝烟的最后一战!但人才工作也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对待人才,需要真正的诚意,更需要耐心和定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干事创业的平台、氛围和生态。

分享一组数据:

1978年以来,我国共有海外留学人员458万多人,但截至2002年回国工作的仅有13.5万人。也就是说,截至2002年底,我国留学人员的回国率不到3%。


根据《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1978至2019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已完成学业的有490.44万。而这490.44万人中,有423.17万人选择回国发展,回国率为86.28%。


这组数据表明,2002年之后,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更加重视人才工作,“祖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成为很多留学生的共识,回国与出国人数之间“逆差”不断缩小,越来越多海外游子在国内获得很好的成长平台和机会。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要我们始终将人才工作摆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给有梦想的年轻人创造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平台,并长期坚持下去......那么,我巍巍中华必会人才济济!

文章注释:

[1] R&D人员是指单位内部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类活动的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是衡量科技人力投入的重要指标,指全年90%以上工作时间从事R&D活动的人员的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这个示范区两周年:长三角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正在改变什么?【原创】时势、经验、实践与梦想——华略团队赴大湾区考察纪实
【动向】“决策咨询”遇见“战略咨询”:华略智库访团赴智纲智库考察
【动向】华略智库访团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考察学习【采访】专访华略智库任新建:给政府做“外脑”究竟能学到什么?【热文】上海人的血性【热文】最穷最富都在广东,第一经济大省区域差距为何这么大?【热文】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揭榜:谁是第一强省?【月刊】行而不辍,屡行致远——华略智库9月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