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大城市群何以驱动中国经济?华略王旭接受《中国财经报》采访

上海华略智库 2024年08月30日 06:28



作者:王旭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中国财经报》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城市群不仅占据着国家经济的近半壁江山,更是推动中国向现代化强国跨越的强劲动力。三大城市群各有何优势与短板?未来还应往哪些方向发展?近日,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旭就这些话题接受了《中国财经报》的采访,一起来看她的解读。

全文5538字,阅读约14分钟




《中国财经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城市群是中国经济的三个大引擎,对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地区有很大的经济带动作用。从具体指标看,三大城市群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如何体现?




华略智库高级研究员王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日益增强。从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情况和经济数据来看: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核心,辐射河北省,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总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2023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8.3%。2024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5.15万亿元(其中,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21791.3亿元,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191.12亿元,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21510.1亿元),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国发展“压舱石”的作用不可替代。常住人口方面,2023年三地合计为1.1亿人(其中,北京常住人口2185.8万人,天津常住人口1364万人,河北常住人口7393万人)。

——根据国务院2019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个城市,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2023年,三省一市经济总量达到30.5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24.2%。2024年上半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其中,上海地区生产总值22345.59亿元,江苏地区生产总值63326.3亿元,浙江地区生产总值40920亿元,安徽地区生产总值23967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61.7万亿元)的25%。常住人口方面,2023年三省一市合计为2.38亿人(其中,上海常住人口2487.45人,江苏常住人口8526万人,浙江常住人口6627万人,安徽常住人口6121万人)。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九个珠三角城市地区生产总值5.3亿元(其中,广州地区生产总值14297.66亿元,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7302.22亿元,珠海地区生产总值2174.26亿元,佛山地区生产总值6122.89亿元,惠州地区生产总值2645.3亿元,东莞地区生产总值5686.8亿元,中山地区生产总值1885亿元,江门地区生产总值1876.4亿元,肇庆地区生产总值1246.89亿元),外贸总值达4.2万亿元,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常住人口方面,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约为8600万人。

数据显示,2023年,京津冀以全国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12的经济总量。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此外,在产业方向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世界级城市群依据地区实际,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群。

——京津冀正在紧扣“五群六链五廊”发展新蓝图,促进产业协同由单个企业、单一项目对接,向产业链供应链区域联动转变。“六链”即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五群”即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五廊”即京津新一代信息技术、京保石新能源装备、京唐秦机器人、京张承绿色算力和绿色能源、京雄空天信息等产业廊道。当前,三地已协同编制完成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生命健康、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长三角地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7月25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印发《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在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发展通用航空,加快布局低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和制造。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联合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联合发布长三角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其中,香港、澳门地区服务业高度发达,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超9成;大湾区内地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当前,大湾区正以建设“数字湾区”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发展数字贸易。



《中国财经报》:从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形势看,大力发展城市群有何重要意义?




华略智库高级研究员王旭: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群”雄逐鹿的阶段。扎实推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重要战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总的看,推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极具意义:

一是利于产业聚链成群,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传统增长动能减弱,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在此背景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群集聚了大规模人口,并通过内部分工增强了产业集群和经济专业化水平,有利于推动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以京津冀为例,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发挥北京头部企业牵引作用,强化区域零部件配套供给,带动京津冀产业的整体升级。2023年,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的区域内定点供应链企业分别达到45家和70家,北京奔驰零部件的区域内采购额占到全国的55%。数据显示,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二是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好融入全球发展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2024年GaWC世界城市排名》显示,我国超10个城市入选世界一线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杭州和南京,京津冀城市群的北京和天津,珠三角城市群的香港、广州和深圳均位列其中。这体现出我国城市在全球化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城市群已成为了世界经济空间格局中的重要节点。

三是利于城乡融合发展,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其中,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是重要抓手之一。推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对于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城市群的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中国财经报》:从产业定位和规划发展方面看,三大城市群各有何显著长板和优势?




华略智库高级研究员王旭: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大城市群建设现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从产业定位和规划发展方面看,三大城市群各有优势:

——京津冀城市群具有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战略重要性,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任。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密集,拥有大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例如,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对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产业方面,京津冀集成电路、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了京津“双中心”空间发展格局,网络安全、生物医药及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则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如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阶段关注的重点。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面积、人口总量、经济总量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面积与日本全国接近(长三角约35.8万平方公里;日本约37.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约是日本两倍(2023年,长三角约2.38亿人;日本约1.25亿人),经济总量与日本相当(2023年,长三角合计约30.51万亿元人民币,约4.2万亿美元;日本约4.2万亿美元)。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区域内产业体系完善,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众多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知名品牌。

数据显示,长三角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31.1%,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60%、1/3、1/3,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2/5、全球1/4。此外,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相关行业商会协会组建起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数量已达19个,在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组链、补链、固链、强链”,助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作为中国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群,未来将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等开放城市,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域”的特点。产业方面,区域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以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珠三角九市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区域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此外,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湾区资源独特。就面积来看,粤港澳湾区面积是纽约湾区的2.6倍,旧金山湾区的3.3倍,东京湾区的4.2倍,建成区面积也大于其他城市群。



《中国财经报》:据您了解,目前三大城市群在提升发展质量和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哪些短板和弱项?




华略智库高级研究员王旭:一是创新联动机制还需完善。在各城市群内部,创新研发能力、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产业梯度和产业发展间的落差,导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接续难度大。如何发挥三大城市群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创新联动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对接机制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是要素流动机制还需深化。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土地、资本、数据、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不够通畅,区域协同发展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还未上升到产业融合的高度和层次。如何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高效配置是三大城市群在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需要考虑的另一问题。此外,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规则、标准跨区域衔接,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探索企业资质互认机制,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省际协作机制还需健全。当前,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已设立区域发展合作办公室,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承担区域协调发展的平台功能和枢纽作用。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宣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也已成立,以加强推动和协调特区政府有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但总体来看,仍缺少超越省级行政区的权威机构和推动机制,遇到涉及区域利益冲突的关键问题,仍难跳出地方保护困局,还需在破解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突出问题上探索新路径。



《中国财经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格局下,对于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您有何建议和看法?




华略智库高级研究员王旭: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建议依托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创新资源整合,集合优质资源与优势平台,构建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开放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

二是加快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全球城市群竞争的主要力量,正朝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方向加速推进。建议持续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结合城市群重点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在区域内形成上中下游相互衔接、政产学研一体的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发展模式。同时,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构建体系化布局的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共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协同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三是加紧实现区域互联互通,深化一体化市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议加快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规划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此外,建议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完善同城化的交通体系,积极打通城市群内部,以及与周边区域的交通与运输通道,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网络,增强区域产业及供应链的竞争力。

*题图来源:pixabay


  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华略智库视频号】 

*商务合作/转载:添加官方微信号HUALUEZK,或拨打电话021-68881689*投稿邮箱:fengyy@hualue.com*简历投递:diana_jianli@hualue.com

【往期精选】
喜欢我们,记得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