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吃瓜:吴亦凡事件与传播/性别社会学的“反强奸文化”研究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06-16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1年7月20日


今天和苏格吃饭的时候,手机同时迸出一则热点:吴亦凡和都美竹的事件。



我只是看了《中国有嘻哈》的时候才知道有吴亦凡这个人。听苏格边吃瓜边补课,更理解背后涉及的强奸文化。简直服了!


看到当事人“都美竹”以“站出来吧,像个男”为口号,发出微博发文,爆料吴亦凡在私生活方面甚至涉及越出法律底线的行为。这种以女性+受害人相关的爆料,每次都引发对女性的一波讨论。而且,这种聚会/约会 + 性侵的事件,又岂止在明星身上才发生。更不用提,背后涉及的多角关系、未成年人等问题,期待法律程序能更公开地处理。


以网络的形式反强奸文化,在性别、传播社会学领域有一些研究。摘录三篇介绍:


1

Mendes, Kaitlynn, Jessica Ringrose, andJessalynn Keller. 2018. “#MeToo and the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Challenging Rape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Feminist Activism.”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5(2):236–46

 

如今,对性别歧视、厌女症和强奸文化的挑战,往往是在微博发声。这种网络形式,意味着什么呢?

 

英国莱斯特大学研究“反强奸文化”、“网络行动主义”领域的传播社会学专家Kaitlynn Mendes以推特为例,通过对近年国外的类似事件分析,提出以下看法:

 

对爆料的女性来看,团结是意外的拥抱。这些反性骚扰、反强奸文化的爆料女性,爆料是勇气的但也往往是个人决定,但在收到回应中得到的意外的、来自陌生人的支持,形成了团结感、感到被倾听。

 

同时,对爆料的女性来看,常常在爆料后,开始不再感到只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结构问题。作者的一位受访者表示,她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她的性侵故事之后,才开始认定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第2篇

Stubbs-Richardson, Megan, Nicole E. Rader,and Arthur G. Cosby. 2018. “Tweeting Rape Culture: Examining Portrayals of Victim Blaming in Discussions of Sexual Assault Cases on Twitter.” Feminism& Psychology 28(1):90–108.

 

这篇研究分析了2013 年美国两起聚会诱奸事件及其审判过程在网上产生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几位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的遭遇和身份,但在网上引了正面和反面的舆论。

 

作者发现,那些对遭遇强奸又公开爆料的女性,遭遇了“强奸话语”

——女性被划分为“处女/荡妇二分法”,当一位女性遇到了强奸则可能被归为荡妇的范畴。

——那么,她的不幸遭遇就是应该的,她的爆料和解释就都被认为是不值得相信的了,强奸只是“她想要的”、“强奸她的人也就不是故意的了”。

——简单的讲:这套逻辑是“坏事发生在坏人身上”。对被称为“荡妇”的人来说,那就不能被称为强奸了。

 

第3篇

Rajagopalan, Sudha. 2019. “Misogyny,Solidarity and Postfeminism on Social Media: The Work of Being Diana Shurygina,Survivor-Celebrity.”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2(5–6):739–62.

 

正如好莱坞挑战性骚扰运动产生的影响,现在有些为了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往往是和名人密不可分。如何理解名人、社交媒体和反对厌女症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俄罗斯女明星的经历:在爆料了自己曾经的性骚扰经历后,她经历了羞辱和谩骂。但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形成团结的力量:组建网络空间,吸纳有类似经历的女性,相互安慰,共同发声。她也每天更新自己状态,体现自己一直抗争的自尊与力量,形塑造了自己有韧性、情感真实、厌恶性别歧视的女性。


但随着法律给了那位性骚扰人士应有的惩罚,这位女明星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与定位。她不仅是一位有过不幸遭遇的女性、一位抗争的女性,也是一位明星、一位需要恢复日常生活的人。后两方面,让她逐渐打造“经历苦难但如此自信”人设:找到了老婆、结婚美满、晒健身晒可爱。曾经关注她为女性发声的那些网络团体与粉丝,如此成为这位网红的流量。


【往期相关荐读】

宾大东亚系教授刚刚整理了1550份英文文献!关于中国语境下性别与性的研究

找回“失踪的女孩”:人口普查中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政治解释

作为口语诗歌的访谈法:呈现女性受访者的声音韵律,而非死板文本

曾经“国民老公”、如今“厌女达人”?社会学家教你鉴别厌女的7种症状


四周四讲!浙大李昂然老师暑期班《量化社科研究方法:从基础操作到前沿实战》


用学术态度吃瓜,研究也不再枯燥:今年中国12个热点的英文社会学文献解读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