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族志与人类学 | 人类学家如何研究万圣节

点击上方蓝字可订阅关注


作者潘天舒    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


      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万圣节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节日。这一在顽童心目中最具“仪式感”的节日,自然也是当代人类学者的一大田野凝视焦点。20多年前,导师华琛(James Watson)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年一度的美国鬼节来进行一番人类学的审视。当时华琛夫妇在哈佛街上的那幢显眼的“豪宅”,是讨要糖果的小鬼的必经之地。每当夜幕降临,夫妇二人就得准备大量的糖果来接待络绎不绝的邻家和过路孩童。当然,华琛也有机会从身着奇装异服的孩子们那里,窥探出流行文化变迁的征兆。



     早在1975年,著名人类学家米德就应邀为女性时尚杂志《红皮书》(Red Book)写过一篇应景之作,题为《万圣节:捣蛋鬼都去哪儿了》(Halloween: Where Has All the Mischief Gone)。在文中她写道:在万圣节之夜,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相互碰撞,儿童获得了一张向成人进行温和报复的(限时)许可证。通过回忆万圣节在用公众看得懂的非学术语言来传授人类学常识,在20世纪只有米德真正做到了。


      人类学家 米德

    对于大多数专业人类学者来说,万圣节、圣诞和感恩节提供了研究儿童如何通过仪式完成濡化(enculturation)或社会化以及儿童与成人角色扮演及仪式与权力关系转化的田野契机。最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仪式研究权威特纳(Victor Turner)的研究假想:万圣节可以视作仪式角色反转(role reversal)的理想案例,在仪式过程里孩童们通过穿上成人服装,向成人发出指令:不给糖吃就捣乱(所谓“trick or treat”),在短时间内从成人手里获得了可以肆意狂欢的特权。


      人类学家 Victor Turner


       出版于1994年的《万圣节和其他有关生死的节日》是由人类学者桑蒂诺(Santino)所编撰的以死亡和超自然为主题的流行文化和民俗研究专辑,作者来自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和墨西哥,研究成果也带有强烈的国别和地域色彩。


     自1974以来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游行从原先的街区剧场表演发展到了整个足以让整个纽约市为之发狂的文化事件。然而,游行参与者却开始对原先社区节庆特质的消失感到不满。这本以《戴着面具的文化: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为题的后现代主义民族志为这对万圣节游行的批判声音提供了平台。然而作者也因此受到了游行组织者的诘难,因为在他们质疑个体声音所具有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2005年人类学者克拉克(Cindy )发表在专业期刊Ethos上发表的《节日的恶作剧:儿童、濡化和美国万圣节》是近期万圣节微型民族志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从1999年到2001年,克拉克连续三年在万圣节期间通过采取以儿童为中心的田野方法,实地观察仪式,在节日后对于处在6-7岁年龄段的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力图从当事人的视角出发,探讨万圣节的意义。她的研究初步表明:万圣节所引发的不是一种由成人主导的单向性的儿童社会化,而是一个活跃的复杂的过程。儿童和成人对于仪式意义的阐释有着明显差异,尤其是与万圣节所关联的死亡恐惧认知这一方面。作者在2001年911惨剧之后一个半月对万圣节所做的田野观察(不禁使人想到去年在纽约市发生的万圣节恐怖袭击事件)也提醒我们:成人试图运用节日的浪漫气氛来制造与死亡这一黑暗主题相关的玩笑和闹剧,并未能达到预期的社会化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到7岁的儿童而言。


美国乔治城大学学生万圣节的必去之地:

惊悚名片《驱鬼者》( Exorcist)的取景处。


参考文献

Clark, Cindy. 2005. Tricks of Festival: Children, Enculturation, and American Halloween. Ethos, Volume 33, Issue 2 June 2005  pp.180–205

Kugelmass, Jack. 1994 Masked Culture: The 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ead,Margret 1975 Halloween: Where Has All the Mischief Gone? Redbook (October).

 

Santino, Jack. 1994. Halloween and other Festivals of Life and Death.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来源:复旦人类学公众号(2018年10月31日)



  本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


欧洲研究| 姜锋:马克龙到底做错了什么?

日本研究| 黄春宇:日本智库"满铁"是如何调查中国的?

智识| 上海向伦敦学什么:金融城管理机具创新意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