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万块的券商内推机会,能加入吗?(内附行家秘笈)

行家转载 券业行家 2023-03-24

在竞争激烈的证券行业保持优势

除了不懈努力,更要不断创新


知名金融机构实习要付费内推?暑假实习变了味!

本文是券业行家『他山·石』系列第23篇,

欢迎留言,如果认同,请好汉帮忙转发!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于大学生来说,能去知名券商实习,求之不得。但是,这些知名金融机构门槛高、竞争激烈,特别是在暑假,实习岗位更是一席难求。


面对这样的“稀缺资源”,一些中介机构动起了歪脑筋,做起了内推生意。声称,收取上万元的费用,就能给大学生提供优质实习机会。


“付费内推实习”为什么会成为不少人眼中的“捷径”?花费高昂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它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1

花钱买实习,增加简历含金量

过了这个暑假,H同学就大三了。金融类专业的他刚参加了一个短期的赴港实习活动,在向一家求职中介机构交纳1万元后,如愿进入了香港某知名银行实习。


H同学参加的项目分为金融和保险两类,每个项目20人左右,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在为期一周的实习中,H同学实地了解了香港的金融保险政策,也接触到了比较前沿的理论。但是,H同学不满意的是,“这次短期实习与其说是实习,倒不如说更像是在参观”。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优质的实习岗位变得供不应求,特别是一些大型知名企业的实习岗位,更是“僧多粥少”。趋之若鹜的“付费内推实习”参与者往往希望以此增加个人简历的“含金量”。


某家大型国有企业资深人力资源人士X女士告诉记者,知名金融企业往往是市场上比较领先的公司,它们会给大学生提供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且有相对完善的实习方案。有些公司在校招时还会给暑期实习表现优异的同学,提供免笔试的机会,“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难得”。


早在放暑假前,一些中介机构就会进入大学进行宣讲,仅在H同学身边就有十几个同学参加过不同形式的“付费内推实习”,时间长短不一,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大家主要抱着体验尝试、丰富简历的心态去大公司实习”。在H同学看来,“付费内推实习”就是花钱买实习,学不到本质的东西,对个人能力提升没有太大帮助。


2

3万元买到的“关键”竞争力?

在网上搜索“付费内推实习”,可以发现,现在从事类似内推实习收费业务的机构,成规模的至少有10多家。


随机进入一家网站,“名企实习机会抢先获取”字样被置于网页最显著的位置。在“名企实习内推”页面里,该机构将实习单位进行了细致分类:投行证券行业、咨询行业、快销行业等,德勤、宝洁、联合利华公司实习字样被突出处理。


于是,记者以大学生的身份,向该机构客服咨询能否推荐实习,客服随即推荐了一位自称是L老师的“求职规划导师”。在简单询问个人就读院校、专业信息,并未查看个人简历的情况下,L老师就迅速发来了4条实习的岗位及价格信息。


记者发现,这4家实习单位都是知名金融公司,地点为北京或上海,且收费均为3万元。前两个券商实习岗位分别在投资银行部、行业研究部门,而后两家投资公司均为投资助理岗位,“由于实习时间短,如果需要实习证明还需额外交纳5000元”。


正在记者犹豫不决时,L老师告诉记者,刚刚已经有一位同学签约了,虽然价格确实不便宜,但这是对自己的关键投资,有这样的经历背景,在未来求职竞争过程中,就能甩开很多同学,很值。


随后,L老师给记者发来《实习内推服务协议》。《协议》显示,签署该《协议》后,客户必须在两个工作日之内,向该中介机构交纳实习内推费用3万元,交费成功后开始计时内推服务。实习开始后,如由于中介或用人方因素导致实习项目中止,如无法解决,中介须退回相应款项。L老师肯定地表示,能够100%保证10天内安排入职,如果不能入职,可以退款。


记者注意到,《协议》第七部分是“实习内推保密规定”,客户不得在实习时“书面或口头提及任何有关本次实习的内容”,不得在未经准许的情况下,将实习公司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任何人。


当记者以“价格过高”为由,询问L老师价格能否降到1万元,他表示拒绝并称:“1万元的实地实习机会,不符合市场行情。”


3

“双重受损”,从受聘到受骗

这个暑假,X女士就阻止了两个朋友通过“内推付费”的方式,为小孩寻找实习机会的打算。“这纯粹是蒙人的把戏。”X女士说。


暑期实习信息会通过各大公司的官网或者专业的网络招聘平台公开发布。拥有成熟招聘体系的大公司是绝不可能通过求职中介发布招聘信息的。但是,X女士也坦言,“非常临时性的短期实习”可能通过公司员工或者熟人内推的形式,但是绝对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付费内推实习”很可能是金融机构内部员工与外部第三方机构私下达成的某种交易。


事实上,面对逐渐曝光的“付费内推实习”的内幕,泰康资产、天弘基金、天风证券、华泰证券、兴业证券、瑞银集团、兴业证券、中信建投等机构等机构先后发表声明,表示与第三方机构并无简历推荐的合作。


4

揭秘:收费内推的套路

“有那么一群人,打着投行实习“内推”、工作“内推”的名义,专门收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


套路一:空手套白狼。


这些所谓的“内推”机构,其手里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内推名额,无非是拿着你们的简历,替你们去广撒网式的去投递。如果应聘者本身实力过硬,获得了实习机会,可以轻松赚取一笔。如果应聘者没能顺利通过,就找出“简历没写好”“面试表现差”等理由,只退“部分费用”,或者根据合同条文的细节“耍花招”拒绝退款。


套路二:卖课。以培训收费盈利,顺带收一把“内推”费用。


话术上,首先打压你的信心,让你先花钱购买职业培训课程。然后再说投简历的事情。投中一个,就能以此为由扣下“内推”的费用;全部投不中也无所谓,课程费收了也不会退给你。


套路三:内外勾结,贩卖实习机会。


金融机构放出来的实习机会,特别是券商投行部、研究所的实习机会,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统一由公司人力部组织招聘的,比如每年寒暑假的实习生招聘。第二种就是业务部门自行操作的招聘。有的会跟公司签订实习协议、发放实习薪酬,以现场实习为主。也有的不签订任何实习协议、不发放任何实习薪酬,以远程实习为主,这就是学生口中所称的“小黑工”——而这些远程实习小黑工,却成了内外勾结的重灾区。


因此,这些内推机构要求学生客户在简历中屏蔽这段实习经历,至少要事先与自己的“职业导师”沟通。为什么这么敏感呢?因为所谓的“职业导师”,能他自己就是个实习生,只是通过远程联系,把自己伪装成在职员工而已,万一在领导或者同事面前穿了帮,那就一曲凉凉了。


遇到收费内推被骗,可以怎么做?


行家秘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秘笈

很多内推机构不单单卖内推机会,还会捆绑着提供职业培训和求职咨询服务,而培训和推荐就业都需要行政许可,前者是职业培训机构资质审批,后者是人才中介服务的行政许可,而有些内推机构对应的公司是不具备这些资质的。学生在和内推机构签订合同时(如果没有书面合同,实际履行了也算合同成立的),内推机构会宣称和目标公司有合作,可能会在宣传资料中使用目标公司的logo、名称等。这种合作即使真的有,目标公司也绝无可能承认。因此,重点来了,学生可以主张对方欺诈和虚假宣传(不具有前述资质、不具有与目标公司的合作关系)而撤销合同要求返款价款,并且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另行主张三倍赔偿。要注意保存证据,证明对方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宣传的东西和实际不一致。


来源:大力如山

后台可回复关键词查看


分享会 | 宋公明 | 靠谱联盟 | 新闻

投行  | 研报 | 活动 | 独角兽 | AI

定哥 | 国信 | 长江 | 招行 |  美林 | 嘉信

财富管理 | 资管新政 | 智能投顾

O2O |  投教 | 投顾 | 风险承受

读书 | 增长黑客 | 影子银行  | 旧闻

戳这里,链接宋公明

↓↓↓

券业人都关注的公众号

数十万同僚的交流平台

期待你的加入

↓↓↓


近期精彩

财富管理转型:为未来赋能 | 券业行家分享会回顾

券业行家

合作共赢致力券业发展 | 2018券业行家交流会致辞

券业行家

券业行家独家 | 一周券业监管动态&新闻点评180805

券业行家

焦虑 | 宋公明点评券业江湖

券业行家

招行3.0网点到底长啥样 | 行家·说

券业行家

证券经纪业务的颠覆之战 | 行家·说

券业行家

活动 | 2018伟海券业行家联盟大会

券业行家

伟海

精英

金融精英的信息交流平台

关注


扫码关注了解券业行家

戳这里,打开军师锦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