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寒冬 ——2019秋冬学期语文总结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头一回带初中,兵荒马乱,一地鸡毛。但好在,方向还算坚定,目标还算清晰,虽说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可筋骨却也日渐强壮,兵荒马乱中,倒也孕育出一丝岁月静好的味道,一地鸡毛里,也不乏吉光片羽。


一、《诗经》晨诵,痛苦中的蜕变

对于晨诵《诗经》,我是充满期待的。这个课程,在我这里,算是第三次接触了。第一次,旁听了桃夭老师的整个课程,中间也蹭着上了几回,或成功或失败;第二次,旁听了红云老师的整个课程,每节晨诵课后,我们都进行小教研,研定了相关篇目的大问题,对于文本解读,我觉得大致的路径和方向,也是基本明确的;之后,我便着手将“《诗经》晨诵课程”进行了升级,将之从二十余首扩充至五十余首,组成“《诗经》故事”,尝试用这五十余首诗歌,还原那个战火纷飞,劳役繁重的时代,小人物的情感悲欢,经由情感,揭示出人的存在之真:繁华落尽,人,终究孤独栖居。

 

当然,做这个晨诵课程,也存了“立一个课程”的心思,也就是说,这个课程,哪怕是我们系统里直升上来的孩子,将之前学过的《诗经》篇目快速过掉之后,仍旧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可以满足初中孩子的需要,实现课程自身的螺旋上升,经由小学的浪漫的浪漫阶段,而至初中的浪漫的精确综合阶段,能力较好的孩子,初步实现精确的浪漫阶段,至于精确的精确乃至更高层级,可能不是初中阶段孩子的能力所能达到的。需要额外说明的一点是:精确的精确阶段,于《诗经》而言,在我看来,便是开始专业的学术研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遭遇到了重重困难。

 

其一,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及积极挑战的能力,预估不足。孩子们认知浅表化,思维散点化比较严重,孩子们普遍习惯于被灌输,被要求,主体性弱,课堂对话步履维艰。

 

其二,对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存在误判。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孩子,都带着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汇聚而来,在一间教室较为融洽地共处一室,便花了很多心思。

 

其三,教师自身的经验能力不足,既带课程又代班主任,本就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重重阻隔,更是雪上加霜。对于小学和高中,都有理解,对于初中,只是耳闻眼见,真正上手,第一回。所以,对很多节点,往往是凭借本能,点了一下,但没能够立住,往往是事情过后,才发现应该停一停。课程的压力也很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开学一月后,我将本学期所有课都备出来了,只需要温课即可,有时间,有精力,便调整,实在来不及,连滚带爬,也可以保底。至于班级方向,是明确的,最终,我们要抵达民主。在我的理解里,民主,从来不是被规训出来的,是在混乱中,基于对自身的期待,对现实的考量,对未来的向往,相互妥协而达成规则,不断调整规则,完善规则才能达成的。所以,教室的起始阶段,我基本上处于隐性状态,只在关键时刻,比如肢体冲突,语言暴力,价值观冲突等时刻,才会立刻出面,其余时刻,个别交流,密切关注,组织讨论。在我眼里,孩子们的状态是向好的,一切虽是乱的,但也是生机勃勃的。但是,随着各种外在压力的不断增加,孩子们的行为问题在未曾亲历孩子们日渐向好的人看来,有些触目,而行为问题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核心,在我的理解里,是孩子个体生命的觉醒,是孩子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美好进而不愿破坏这种美好,这,是需要时间的。一方面需要时间,一方面时间不等人,走钢丝,找平衡,由内外兼顾偏内而向内外兼顾偏外,偏规训,但是,又要保留内,埋种子,这个过程,真的是困难重重。

 

就在这重重困难中,推《诗经》课程,是艰难的。孩子们很难进入到每首诗所展现的画面中,很难去共情,更别说去理解诗歌所揭示的存在深度。

 

面对这种艰难,不断调整授课策略:首先,增加吟的比重,在唐调的基础之上,调整节奏,吟出每一首的独一无二,同时,在以唐调吟诵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调子,以增强趣味性;其次,不直接带大问题,而是组成问题梯队,经由字源训诂,理解诗句表面意思,再探讨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由一己之情而至族群共情,层层深入;第三,读写结合,学完诗歌后,或书写诗歌评论,或描摹诗歌画面,或叙写诗歌故事,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在这种种努力后,孩子们的状况慢慢发生好转,晨诵慢慢变得润泽,时不时会有高峰体验。孩子们的写,也慢慢言之有物,《诗经》故事创作,渐入佳境,高潮处,悦扬写了一篇近五千字的《诗经》故事,且叙述流畅,颇为惊艳。孩子们的优秀作品,我们合为一辑,名曰“亲历先民之爱”,在微信公众号发布。

 

至学期末,《诗经》共上近四十首,尚余十余首未上,下个学期继续《诗经》之旅。



从上过的近四十余首《诗经》中,我们选取了二十余首,组成了《爱别离——<诗经>吟诵剧》。本来不打算做,但总觉少了点啥,孩子们也想有个短剧,便在元旦后利用零碎时间,慢慢排。本以为会很轻松,但事实有些惨烈,再加上不能占用课时,颇有点儿苦不堪言。无论如何,算是一个小板凳,算是往前走了一步。

 

说到这里,顺带说一下下个学期的晨诵打算:结束掉《诗经》后,上落花课程,之后上《古诗十九首》,最后上曹操诗课程。落花课程和曹操诗课程,都是现成的,《古诗十九首》,正在进行中。

 

二、电影课程,点亮生命之火


 

开学伊始,我们便进行了《魔戒》课程。这个课程,曾旁听红云老师上过,当时便觉热血澎湃。当我亲自操刀,再上,越发觉得,这个课程,对于初入中学的少年郎来说,是值得不断深挖的宝藏。


从“英雄的旅程”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弗罗多如何成为英雄,如何从胆怯与懦弱中挣脱,从被动上路而至主动上路,去迎接命运的挑战,在挣扎中实现蜕变,在蜕变中,迎接命运的馈赠。从这个角度讲,弗罗多的英雄之旅与孙悟空的英雄之旅,便有了某种同构性。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便是摧毁魔戒,便是将权利与欲望关进笼子里,便是带着原罪去实现自身的救赎,去彰显人性的光辉;在东方话语体系中,便是取经,便是抵达灵山,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成就自身,立地成佛。这样,摧毁魔戒的队伍,弗罗多、山姆、咕噜便是一个人,弗罗多是一个人的当下状态,是现世的人,借用弗洛伊德的说法便是自我;咕噜是人的欲望贪婪,是人的原罪,借用弗洛伊德的说法便是本我;而山姆,则是属灵的,借用弗洛伊德的说法便是超我。这样,弗罗多、山姆、咕噜便可以看做现世的人与原罪的抗争进而重新获得“灵”,实现新生,亦可以看做自我对本我的斗争进而彰显超我。

 

若从不同阶段的同一性危机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同样是伟大的揭示。细细想来,弗罗多、阿拉贡、希优顿,恰似人生的三个阶段,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一个时期,都会经历同一性危机,不断经历新的危机,不断从危机中走出来,这,可能就是人生的真实。弗罗多,他的种族便很有意思,“半身人”,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是个体童年阶段的状态,天真,快乐,没有那么多的纷争。生命需要成长,这种伊甸园的状态,必定被失乐园所取代,每个个体,必定都从童年出走。当弗罗多出走半生,再归来,新的宁静祥和,已经不再是浪漫阶段的只知其然甚至不知其然的混沌,而是知其所以然的综合。弗罗多,经历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之后,便是阿拉贡,便成为了人王。阿拉贡,个体的成年阶段,所面对的,仍旧是如何实现自身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如何实现自身的超拔。最终,王者归来的阿拉贡,终将,或者说有很大可能,成为希优顿,人到暮年,新的危机与挑战。一个人,可能只有在每一个人生阶段走出“同一性危机”,最终,才可能实现立天立地立大人。

 

这部电影,太丰富了,将之带给孩子们,亦是深深地触动了他们。我们的作品,集结为一辑,命之为“《魔戒》,对人生的极致揭示”,于微信发布。


 

学期中,我们进行了电影课程《少年的你》。“陈念为何想变成‘大人’,‘大人’真的好吗?”“魏莱的死是偶然的吗?”“小北为何要帮陈念,为何陈念打了小北一巴掌,小北的脸上露出微笑?”一个个问题,关涉不同的主题,跟孩子们去探讨,不断深入这部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长大的层级性”,对“人性的复杂性”等主题有了更深的体悟,昕锐同学有了第一次写作高峰体验,他用歪七扭八的字体,写了近三千字,对电影所体现的人性,进行了深度揭示。孩子们的优秀作品,集结为一辑,公众号发布。

 

本学期的两个电影课程,我觉得在细节的把握上虽然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大方向是没问题的,孩子们的收获也是比较大的。

 

下个学期的电影课,打算进行《肖申克的救赎》。

 

三、部编教材,时有意外之喜

 

本学期,部编教材共上了七个单元,七(上)的六个单元跟八(上)的“活动·探究”新闻单元。

 

开学之初,我们进行了新闻单元之旅。这个单元,结合教材上的典型新闻类文本,尝试进行新闻类作品创作。在进行典型新闻类文本的学习中,我们尝试打通孩子们的生命与文本,让文本有一种生命的味道。《消息两则》,我们问孩子们:“你们是否正进行着自己的渡江战役呢?”小学到初中的转变,自我价值的寻找,对孩子们来说,何尝不是他们正在经历的“渡江战役”呢?《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问孩子们:“我们是否能够抵达‘诺贝尔奖’呢?”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想过,是否愿意去想。《“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我们让孩子们“描摹一下自己的高光时刻”,找到定位到自己的骄傲时刻,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们每个人,都是新闻主体,与偏宏大叙事的家国新闻相比,我们自身的新闻性,可能是更值得挖掘的,经由新闻,我们实现对自身的审视,在我看来,可能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更大的价值。

 

接下来,在“孔子诞辰日”活动中,我们的新闻小记者活跃在会场周边,采写了一期“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诞辰纪念日速记”的微信专辑,实现了课程与生活的真实融合。


 

之后,便是部编七(上)的第六单元想象单元。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以郭沫若先生《天上的街市》为引子,带着孩子们去创作现代诗,效果蛮好,相关作品,我们结为一辑“现代诗拾玉”,发布于微信。

 

之后,便是部编七(上)第一单元四季美景单元的学习。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围绕“读”和“围绕一种情感写景”这两个能力目标进行。“读”,主要通过定位重音和停连进行。要想真正落实“围绕一种情感写景”这一点,首先得带着孩子们找出典型文本中的情感支撑点,之后,看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情感支撑点进行运思的,最后,便是写自己的景。经过讨论,我们发现,《春》的情感支撑点在于“起来”,“盼春”“绘春”“颂春”,所展现的,都是“起来”,是一种独属于春的昂扬与蓬勃;《济南的冬天》的情感支撑点在于“温情”,济南冬天“温晴”的背后,是独属于济南冬天山、城、水的“温情”;《雨的四季》,用“爱恋”串起四季之雨,或详或略,或正面或侧面,浓浓情意孕于其中。接下来,便是写自己最爱的季节,自己最爱的景物,因时间与精力,没能再细跟进,出作品,甚为遗憾。

 

接下来便是记事写人的第二、三、四单元,记事抓住“冲突”,写人抓住“内在精神的展现与发育”。《秋天的怀念》,当时的我没有“好好儿活”与母亲希望我“好好儿活”之间的冲突,母亲希望我“好好儿活”与自己作为个体没能“好好儿活”之间的冲突,我“好好儿活”了而母亲不在了之间的冲突,母亲自身作为个体的没有“好好儿活”与母亲作为母亲的“好好儿活”之间的冲突,就在这重重冲突中,一篇《秋天的怀念》,打动了无数人。《散步》,母亲不愿散步与我希望散步之间的冲突,初春生命的勃发与母亲生命苍老之间的冲突,母亲要走大路与儿子要走小路之间的冲突,我的决定与母亲改变主意之间的冲突,随着冲突的一个个解决,文章在最后,上了一个价值“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经由这样的运思,一篇典型的叙事类文本,便被创作了出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经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不同生活场景中我的不同经历,刻画了一个有创造性与想象力的我的生命成长历程,经由伊甸园,而至失乐园,对生命成长真相的揭示。《植树的牧羊人》,荒原的变迁,又何尝不是那个独子妻子相继去世的牧羊人内心世界的展现呢?在荒原上种树,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心灵荒漠中种树呢?荒原变绿洲,那蓊蓊郁郁的绿,是对亡人的日日思念的盛大,又何尝不是枯死生命的又一次焕发,是生命意义的新的拓展呢?这几个单元的精确写作,因课时问题,进行的不够好,需要反思。

 

最后进行的,是部编教材的第五单元“人与动物”单元。“人与动物”,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动物外在于人,人是动物的主宰,这样,人与动物便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之中,动物,不过是人的依附与玩物,这样发展出来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人的自我喜好在动物身上的延伸,也就是说,动物的样貌或行为契合了我的某种情感,是我的某种情感的外显,在这样的爱里,动物,是不具备主体性的。可是,换个角度看,人,也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要是倒一下,动物,是否也是一种特殊的人呢?这之间,是有很多值得讨论的空间的,而我,是持肯定意见的。动物,是一种特殊的人,动物,便有了某种隐喻性,动物,便可以成为某类人或某种人性的隐喻,比如狐狸往往是狡猾的,狗往往是忠诚的。《猫》里,我对猫的爱,是爱猫,更是对乖巧讨喜的爱,是对美好的爱,同样,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也是对丑陋的讨厌。这种爱与厌恶,归根结底,是经过文化的人自身对真善美的向往。同样,第一只猫对美的隐喻,第二只猫对美与善的隐喻,第三只猫,对丑善的审辩的隐喻,亦可以带着我们,走向文本探讨的深处。《狼》与《硕鼠》,可能是同样的隐喻,面对我们世界里或内或外的贪虐者,我们以怎样的姿态对待之?

 

部编教材,在进行的过程中,严格落实了无挑战单不上课的原则,孩子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抵达个体认知自我提升的顶点,从这个顶点中,我们找到孩子们的典型认知冲突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讨论,实现个体认知的新提升。这个过程,孩子们经历了个体的独自挑战,师生生生间的课堂讨论,思维获得砥砺。慢慢的,对于一些问题,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愿意分享,倾听的意识也逐渐提高。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遭遇到一些问题:其一,挑战单用时过长,基本上占用了一个晚自习时间,每天挑战单,每天新课,对浪漫写作时间,会有侵占;其二,对于部分较弱的孩子,挑战单时间存在浪费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初步打算:其一,调整挑战单的容量,尽量实现一个自习时间做两课时的挑战单;或者设置单元挑战单,一个单元,一张挑战单;其二,提前补,弱的孩子,带着做挑战单,强的孩子,自己做挑战单,值班老师看自习。

 

下学期,我们继续部编教材七(下)的学习之旅,希望能在挑战单与浪漫写作方面,实现突破。

 

四、小古文课程,一段穿越之旅


 

我们的小古文,是放在污染假时进行的,采用了QQ课的方式,共计18次课。虽然颇多遗憾,但就基本盘来看,仍旧颇多亮点,很多孩子,也是让我刮目相看。

 

我越发觉得,只要我们要求到,部分孩子就能抵达到,假期,就是用来拉开差异的。

 

五、《史记·孔子世家》《论语·论学》课程,用生命去印证

 

这个课程,是王校上的。本来是给海螺少年上的,我想听,可课调不开,于是,我便带着昆仑少年,一起开启了蹭课之旅。

 

在初始阶段,孩子们面对这样高难度的思维挑战,是胆怯的,是畏惧的。于是,我便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挑战单,将课前准备做扎实。慢慢的,课堂之上,孩子们的感觉越来越好,课堂参与感越来越强,所能抵达的思维高度越来越高,所能参与的文化深度越来越深。慢慢的,孩子们的浪漫写作感觉越来越好,课程结束时的精确写作,也颇为可观,我们与海螺,合为一辑,微信发布。

 

正如《论语·论学》最后一课时所谈“知行关系”,在道德领域,道德认知跟道德实践往往是不同步的,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教育,道德教育,便是提升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告诉孩子们一种存在的可能状态,与此同时,让这种道德认知照进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中,在良性的内外交互中,去实现知行的同步螺旋上升,实现生命本体的挺立,这,应该是大课程的核心要义之一。

 

这个课程,给孩子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种子已经埋下,只等岁月,终将萌发。

 

下学期,大课程打算推《世说新语》,课基本备出来了。

 

盘点本学期所走过的路,百感交集,个中滋味,难以言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光阴是有魔力的,可枯腐万物,却又可以百炼成金,佳酿香醇。最终,我们成为什么,只能自己在行中,去不断寻找。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