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民夜校,越“夜”越“有料”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3-12-28

谁能想到,让“夜校”一词重新火起来的,竟然是这届年轻人。
近期,上海、浙江等地的市民夜校因其门槛低、收费低、课程多元专业而迅速走红。以上海为例,今年其市民夜校秋季班共有10000个学习名额,却有超过65万人在线争抢,报名者中80后、90后占比达90%。

当曾经风靡的夜校,遇见当下求知欲强的青年,文化正在散发出它无尽的魅力

盛况之下,网友纷纷投来艳羡的目光,“希望加大力度推广”“我在的城市何时能有市民夜校”等留言收获众多点赞。市民夜校,究竟做对了什么?市民夜校又应怎样发展,才能不止于“夜校”?

▲学员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学习“爵士演唱入门”课程。记者 辛梦晨 摄/新华社夜校并非新鲜事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扫盲夜校”,到20世纪80年代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夜大”(夜大学),夜校在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曾多次发挥作用。

反观此次市民夜校蹿红,我们既能从中看到共同点,也能看到不同点。

共同点是年轻人提升自我的需要,而不同点在于课程内容变得更专业、多样,上课目的也由刚需变为兴趣。时下当红的市民夜校,提供的多为“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一类课程,更契合新时代下群众的多元文化需要。
具体一点看,年轻人之所以爱上夜校,还在于以下“三感”。

趣缘社交的松弛感。夜校是一个窗口,让更多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走到一起,趣缘社交的属性让夜校成了年轻人们工作、居住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在夜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己,更能做回自己、展现自己,收获一份别样的“松弛感”。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认为,年轻人通过上夜校,能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爱好,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同时,有机会结识一批兴趣爱好相投的朋友,形成新的社交圈子,使社交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低成本带来的参与感。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市民艺术教育市场,长期“两头热中间冷”——少儿艺术教育和老年大学参与人数众多,而中青年艺术教育市场却问津者寥寥,这直接导致成人艺术培训往往师资不足、价格高昂。

而本次市民夜校火爆,正是靠着价格低、距离近、课程零门槛、开班有保障。500元12节课,一小时课程只花一杯奶茶钱……就能得到资深教师和行业从业者的指点,这让更多民众想参与、愿参与、能参与。

弥补遗憾后的收获感。“夜校让人突然发觉,原来自己对那些看起来很遥远的知识,仍然保留着纯粹的好奇心。”在央视新闻《这届年轻人,为啥抢着上夜校?》的评论区中,排名第一的评论这样写道。
“小时少年宫、长大上夜校”,虽然都是学艺术,但这一次,选择的主动权却交给了自己。市民夜校的学习是非功利甚至是纯兴趣的,许多参与夜校的年轻人都是为爱“充电”,一些曾经被放弃的兴趣、被淡忘的爱好,因为有了夜校这个公共文化空间,得以重新拾起。
▲江北区合作村青年国际社区夜校开设表演课。/华龙网上述诸多优点,成了市民夜校出圈的“爆点”。但反向思考,此类难以替代的“爆点”,也恰恰成了市民夜校发展中的“堵点”,制约着夜校难以跨越“小而美”,变为“大而精”。
比如,成本高企推广难。有媒体调查发现,上海开设夜校的各文化场馆,所收学费仅能覆盖基础的师资成本,无法囊括场馆费用、安保等人力成本,对财政“输血”的依赖度较高。
回看此次上海市民夜校出圈,其与机构合作,开设分校及更多教学点,是它成功的隐性原因。但这样的模式,需要足够的市场规模、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不少城市难以直接复制。
又如,课程可持续性不够强。市民夜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公益属性。这份公益不仅关系着学员,也关系着老师。
许多市民夜校的老师确是行业翘楚、资深专家,但也多出于公益的目的参与教学,属于公共服务或“兼职”模式,师资流动难以避免。这也导致部分夜校的课程设置,需要“看老师下菜”,能常规开设的多为入门级课程,可持续性不强,学员难以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再如,难以避免的资源浪费。翻看市民夜校的相关新闻报道,不难发现,部分学员将市民夜校当作兴趣爱好的“试错体验班”,参加了几次便不再出现;还有部分并非真心诚意学习的“黄牛”,在网上加价转卖市民夜校的报名资格……此类浪费资源行为,让市民夜校的实际教学成果经受着不小考验。
▲丰都县“巾帼夜校”学员正在学习国画。记者 左黎韵 摄/视觉重庆
须看到,“夜校”只是形式,不是目的。真正让年轻人爱上的,并非单纯的夜校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文化场景、精神空间

有媒体这样评价夜校的出圈:“让年轻人的好奇心有解答,求知欲有归宿,精神家园有安放,让艺术文化抚慰心灵。”


市民夜校这个小切口,折射出了一个大主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夜校应如何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它怎样做才能辐射更广、影响更远?


夜校的形式要丰富些。市民夜校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实体空间,其文化应既取之于民,也供之与民。比如,上海市民夜校此次开设的沪语课,就大受欢迎,实现了公共文化供给与市民需求的无缝衔接。


在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立看来,重庆是一座包容开放、文化类型极为丰富的超大城市。除官方的相关文化机构外,民间还有很多自办的书院、工作室、青年空间等,文化知识溢出的优势明显,足以支撑市民夜校构建更丰富的教学网络,提供更为多元的教学内容。


夜校的门槛要灵活些。上海、浙江两地市民夜校火爆背后的一个重要路径,便是社会参与、多方共建。市民夜校想要跨越“小而美”,不仅需要市民,还需要市场。眼下,市民夜校已逐渐由“窗口”变为“风口”,接下来,如何形成渐进式的市场准入制度,凝聚多边力量,将是市民夜校发展的关键。


重庆江北区合作村青年国际社区夜校,就是一所社会化运营的市民夜校。在合作村青年国际社区总经理吴楚鹏看来,市民夜校重在“夜”,而非“校”,它不是纪律严明的学校,而是一个以兴趣相聚集,自我成长、相互疗愈的共创空间。

他表示,社会化运营的市民夜校和公立机构的夜校有着不同的内驱力和发展路径,但着眼未来,共创共建仍然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夜校的大门要开大些。如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间、城乡间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将有越来越多人需要依靠夜校等形式进行学习。


在浙江传媒学院文化与创意管理学院社会学教师沈汐看来,夜校火爆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政府应做好“搭台”工作,不仅辐射城市,更要让乡村等更大范围内的市民主体,都能够“台下听戏、登台唱戏”。


以重庆为例,重庆丰都县就针对妇女困难群体开办了“巾帼夜校”,将理论宣讲、文化下乡、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整合教育、工会等各方资源,通过群众点单、政府埋单的形式,推动艺术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让“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了更多生动实践。


让更多求知的心徜徉学海,让更多城市的夜充盈文化。市民夜校,远不止于“夜校”。

我们期待,为民而建的市民夜校,能真正成为城市和城市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明宝库。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周宝琴 程正龙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创投圈“重仓”重庆?

● 我们的信息,谁来保护?

● 大通道如何变为经济“大动脉”?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