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普通人开始「输出」,就是1%的人了

王紫君Zima 王紫君 2024-03-07


互联网上只有1%的人会创造内容,10%的人会参与活动(点赞、评论等),而剩余的89%的人仅仅是浏览。


一旦开始了输出,你就是1%的人了。


所谓创造内容,所谓输出,发朋友圈、写公号、拍视频,甚至提问题,都算的。


我今年和朋友最常聊的话题就是,你一定要多写公号多发朋友圈啊,至少有五大好处。


1、经验沉淀


经验沉淀的浪费,是知识驱动型公司最大的浪费;

生命体验的浪费,是对个体生命最大的浪费。


我之前经常和同事说,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一段时间了,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如果写不出来,或者讲不出来,就是不合格的。


为什么要及时总结生活和工作中感兴趣的话题和项目呢?


因为如果放着不写,通常两天过后就懒得写了,提不起兴趣了;


而之前围绕着这个话题,积累的100个小时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都慢慢淡忘了,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100个小时很长很少见吗?


按照24小时的只要4天左右,按照每天8小时每周5天,其实也就三个星期不到的,是很常见的工作项目,或者一次旅游体验的时间。


与100+小时的沉没成本相比,现在坐下来把成果写下来只需要两三个小时而已,这才是效率最高的事情。


我就曾经遇到过,面试官留给我的命题,恰恰是我半年前思考过的问题,而我当时还专门在自己公号上写过。


这就是经验沉淀带来的好处。


2、写作是思考的媒介


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的媒介。


就像王建硕说的那样,这个过程有点像画画。


当我们看一幅景物的时候,无论我们看多久,多胸有成竹的感觉自己已经观察得够仔细。


一旦落笔,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局部:


两片叶子到底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枝叉到底怎么交织的。这个时候你再去观察,再画,从而把这个细节上打一个对勾,这才是真的看到了。


否则,这个信息或许存在于视网膜上,却从来没有被神经网络的任何的卷积核做特征提取,从而不出现在神经网络的中后层中。


「费曼学习法」实际上讲的也是输出:


学习效率最低的就是听讲和阅读,然后是讨论,而效率最高的就是就是实践和反过来讲给别人听,即输出。


拿我自己的来说,决定换城市换行业换岗位或买房,都会写一封家庭内部的「公开信」:梳理前因后果,为什么做这个决定。


输出的过程,本身就是重新思考深度思考的一个过程。


如果这封「家庭公开信」不能说服家人,不能说服我自己,那么肯定是哪里有问题的。


3、复利杠杆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世界。


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并不是物理杠杆,而是思想的杠杆作用。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创建内容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可以了解到我们最好的思考和知识,并不需要额外花费我们的时间。


就像金钱永不休眠一样,内容和代码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睡后收入」。


内容的复利作用,可以运用在很多场景里,比如日常工作中,建立一个工作blog。


工作blog里,挂上自己的个人介绍、工作经验、项目进度,和我们项目相关的或者感兴趣的同事都可以看到。


有个同事就说看到我的工作blog,就像看书一样,看完仿佛有了点思绪。



无论白天黑夜,你的内容都在全世界寻找任何机会——伯乐、项目、合作和投资机会……


4、内容是新时代的名片

仅仅二十年前,网络和出版还仅限于作者、记者和媒体大亨。

今天,互联网和科技给了普通人堪比媒体的影响,我们甚至比历史书上的所有国王都更有影响力。

我们都知道好酒也怕巷子深,一家企业需要花很多广告成本把他的产品宣传出去。

那么个人,同样需要把自己宣传「销售」出去的,不能等着别人主动来了解你。

这几年比较火的私域玩法,企业通过社群、朋友圈不断触达用户。

Run oneself as acompany.

那我们想想,这些工具不正在自己的手里吗,为什么自己不多发朋友圈呢?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微商了。

微商的业务模式也许是有问题的,但是对朋友圈和社群的使用,极有先见之明。

5、写作是世界上最好的社交活动

这是 Andrew Chen 的精彩观点:

写作是最具扩展性的职业社交活动——呆在家里,不参加活动/会议,把想法写下来。

建立你的网络,你的听众和你的想法将是你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想要做的事情。

把你的写作想象成一个几十年的项目。

拿我自己举例,我曾经追求一个女生,她说没有发现我的内涵……虽然我自认为比她欣赏的另外一个男生有内涵。

这半年来没有怎么参加社交活动,但是通过记录和分享——

我反而收获了很多朋友,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


甚至影响了一些朋友,因为我的分享决定投入内容相关的领域。


其实,我的记录和分享,能影响到身边的几个朋友就够了。

更多的时候,还是写给自己的。

如果还有第二人看到并且有所收获,就真的是额外之喜了。

有了这个原则,才能坚持下来,写自己有所思考的,而不是蹭热追风的。


一起做更有趣的事

bulid great things together


我的微信号
保险和财经科普从业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为什么说普通人开始「输出」,就是1%的人了

王紫君Zima 王紫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