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刷遍了张潇雨近几年的动态,我整理了这63条干货。

张潇雨 王紫君 2024-03-07


晚上好!


信息爆炸的时代,创作者(creator)经济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策展者(curator)的角色也很重要,他们会做内容筛选和评论,节省大家的精力。


这也是我的公号和即刻的用法之一,记录下希望可以回顾的内容,加上此时自己的思考,收获下读者的反馈和二次启发。


最近我把张潇雨在即刻、知乎、微博的近三年数十页动态都翻了一遍,记录了下我比较受触动的,想着发出来对你应该也有所帮助。


1、如果你总是认可自己,那么余生皆是假期。


2、练习对批评免疫的方法主要是多练习对表扬免疫。


3、「如果你这么看好这个东西,为什么不自己去做呢」?


4、很多时候最好的竞争优势就是「别人觉得麻烦而你不觉得」。


5、长期来看,人生所要追求的不是「大胜」,而应该是「不败」。


6、相信大数定律。一件事哪怕只有 10% 的把握,连试 20 次之后成功率也有九成。


7、生活的底层定律是「you can do anything, but not everything」,然而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反的。


8、遇到「这个很好,但是我不喜欢」的东西是很幸运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接近了自己。


9、凡事都反过来想:想要投资成功,先弄清什么让人投资失败;想要生活幸福,先看什么事会导致人生不幸福。


10、每次去香港穿梭在巨大的商场里都是很开心的,因为你一下就能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东西自己都不需要。


11、还是反复说过的,我坚定认为人的生产力被 AI 替代之后会有大量时间来进行娱乐消费,这个领域今后只会越来越好。


12、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神,但当你没有将自己全然贯注于此刻的时候,这个神就会离开你,自己走掉。这个过程就叫走神。


13、自卑是:我这么对你,是因为我想你也这么对我。否则我会觉得很受伤害。自爱是:我这么对你,是因为我想这么对你,以及你也值得被这么对待。


14、我的看法就是,没事少看这种媒体为吸引流量和建立话语霸权所评选出来的没用的东西。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同龄人、平均值、社会标准。只有我自己,眼前事,脚下路。


15、在抖音时常能刷到一个篮球博主,打得确实好,人长得也挺顺眼,投篮上篮突破动作都很帅。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自我简介,时不时就会想起来,只有一句话——「篮球是要每天练习的」。


16、微软接近 700 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这个事情,标志着世界上最聪明也最有钱的公司之一非常明白,游戏这个东西会是未来商业世界最重要的资产,现在花大价钱入局和布局是非常值得的。我相信未来所有公司都会是某种程度上的游戏公司。


17、最近试着在把日常语言系统里的一些「应该」替换成「值得」。比如「你应该换个工作」变成「你值得换个工作」,「你应该去运动和健身」变成「你值得去运动和健身」。当然还有指向自己的,比如「我应该放松一下享受生活」变成「我值得去放松一下享受生活」。


18、我现在每天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我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会做的事情,也是我一直知道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但我花了十五年时间、走了很多「弯路」、尝试了很多别的东西才真正确认这一点——或者换种说法——我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才看见、承认、接纳我早就知道的自己的人生使命。成长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的过程。


19、很多人都觉得,当看到自己曾经写的说的东西感觉特别幼稚,是一种自我成长了的表现。可惜很多时候并不是。


我们会说出那些如今看起来尴尬的事,是因为在那一刻我们的虚荣、贪婪、嫉妒、懒惰、傲慢与无明起了作用,而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如今虽然说的内容变化了,看起来更高级了,但它们不过是这些虚荣、贪婪、嫉妒、懒惰、傲慢与无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衡量自我成长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其实值得好好想一想。


20、最近我在练习更加直接地和别人表达好感和善意。很多时候真诚地说一句「今天见到你好开心啊」或者「虽然刚认识但是我们应该找时间多一起玩」就是最合适最美好的表达了。现代人的确爱含混不清地发射各种模糊信号,在不跨越太多边界的情况下,简单直接一点,诚实地说出心中所想,不去忧虑对方是否可以对等地回应,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真挚友谊。


21、我对你的看法说明不了你是谁,而只说明了我是谁。


22、痛苦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凡事都要和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比」。


23、每当感到匮乏时,就可以用给予的方式,让自己重新体会到富足与丰盛。


24、做不到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解释为什么做不到,做得到大概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想做到。


25、想要认识其他领域里最好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自己领域的事情做到最好那个等级。


26、想一想,有些时候我们希望把自己做的东西弄到最完美才愿意拿出来,不是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太高了,而是因为自尊心太低了。


27、回看这几年我做失败的个人计划和项目,大多都是那些我刚进行了一点努力就要求看到回报的。


28、想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最关键的环节不是什么设立远大目标、学习高效方法或者坚定自身意志,而是把这件事放在一个无可辩驳的最高优先级上。


29、世界上不想上班的人非常多,但不爱工作的人极其少。


30、几乎所有好的转变的开始都来自于一个行动:离开糟糕的人际关系。


31、当他人对你产生期望而你没有达到的时候,是他们预测失败了,而不是你执行失败了。


32、做自己有个很棒的附加好处,就是别人会因为真实的你而喜欢你,而不喜欢你的人也会自动消失在你的生活里。长期来看这买卖也太划算了。


33、现在的确体会到了老巴说的,买入永远不需要卖出的资产是多么的舒适与喜悦了。


34、「你的人脉就是你能帮助到的那些人」。


35、很多时候,30 多岁的人比起 20 多岁的人的优势在于 TA 认识更多 30 多岁的人;而 40 多岁的人比起 30 多岁的人的优势在于 TA 认识更多 40 多岁的人。


36、你一切命运的改善都来自于对自己更深刻的了解。


而其他所有事,不管听起来多么正确合理、多么理所应当,都要彻底围绕着这件事来运行,都要进行不可妥协的让步,都要摒弃与自我反复的讨价还价。只有做出这种程度的舍弃与牺牲,重要的结果才是有可能到来的。


37、只要你持续保持创造,迟早都会迎来那个意识到「原来自己此前的所有经历,都是为了这个作品」的时刻。


38、恪守自己的行进主线,别让社交媒体设置你每天的思考议题。


39、如果你做的东西远好于竞争对手,那么他们做的每件事都是在帮你培养用户。


40、用 100% 的力气做一件事是比用 80% 的力气做一件事更省力气的。


41、朋友: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双击打开 Word。


42、不管当下占据自己心灵的这件事是令人激动、欣喜、悲伤或者痛苦,我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念出这句咒语:It too shall pass.


43、由于技术爆炸与生产关系变革,近三四十年的现代人开始逐渐大规模地享受到好似用不完的物质资源,并在此之上诞生出了对生活意义与个人自由的普遍追求。而在此之前,生存本身并不是一件可以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匮乏、苦难与死亡才是生活的默认选项。这个事实,应该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变化的原点与基准线。


44、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但一直不想做的那个事情,在周末、节日、度假、gap year、谈恋爱、度蜜月、分手、离婚、考上理想大学、换个新工作、路边捡到钱、公司 IPO、区块链革命、获诺贝尔奖、经济危机、南极冰融化、小行星撞击地球、宇宙大爆炸......之后很可能还是不会做的。还是向内看看阻碍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可能会有一些真正的答案。


45、创作这事有时候挺有意思。很多时候我长篇大论写了一万字,其实就是很想把某一句话写进去;也看过一些作家和导演的采访,他们会为了某一个场景拍一整部电影,也会创作一部小说,就为了写那个藏在心里很多年的结局。人生可能也是这样,漫漫旅途中,是那些也许再也找不回的瞬间,支撑我们一直走下去。


46、创作为什么伟大?一个原因是一旦你创作出了伟大的角色、故事、作品或者世界,你就不用担心任何技术变革了,因为所有技术变革都会来主动找你。比如我要写出了哈利·波特,或者搞出了一屋子宝可梦,我就不用学什么劳什子 Web 3.0、NFT 和元宇宙了,因为世界上最懂的人都会踏破门槛地来帮助我理解这玩意儿是啥,还是免费的那种。简言之,不管技术怎么迭代,故事(以及故事蕴含的情感)是永恒的。未来的世界——至少在人与机器彻底结合之前——属于 storytellers。


47、「你们愿意听,我再讲两个小故事。下面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但是很启发人。一位年轻人去拜访莫扎特。他说:莫扎特,我想写交响乐。莫扎特说:你多大了?”年轻人说:我 23。莫扎特说:你太年轻了,写不了交响乐。年轻人说:可是,莫扎特,你 10 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交响乐了啊。”莫扎特说:没错,可我那时候没四处问别人该怎么写。」 上面这段话是芒格说的。


我觉得他的意思大概是:如果你还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允许来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话,那么也许你还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I guess we can all learn not to ask for others’ PERMISSIONS to do what we think is right.


48、现在想想,我真的一点也不怀念学生时代。那个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懂、没有经济能力无法掌控生活、环境封闭周边的人(和自己)都很幼稚、整体评价体系也极其单一。如果你问我,我是一点也不想回去的。


但我很怀念的是学习。准确说是那种可以自由地徜徉在各种有趣的知识里、每天都能知道一些新东西的状态和感觉。就像我总说「我喜欢工作,但不喜欢上班」一样,人的创作欲和好奇心是天生的,我们不喜欢的其实是僵化的「背书」和「应试」,但没有人不热爱真理与求知。


所以,不要让曾经平庸的教育系统和糟糕的学校老师破坏了你对学习的本能热爱。日复一日地多懂一些东西,甚至有一天在没有考试和求职的压力下再回到学校,单纯地和知识们在一起。你会发现,这样的生活其实是无比幸福的。


49、这条微博就是用来吓唬人的:


如果你的年龄在 25 岁以上,那么根据我这一两年(非专业)的研究,你的父母或者上一辈的家人已经有不小的概率出现癌前病变甚至是早期癌症了。带他们去做个全面的体检吧。最好是专业的早癌筛查。


最重要的是,把这件事置于最高优先级上,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来逃避问题或者蒙混过关。人生完全不可逆的巨大风险就那么几种,不要做出让自己余生都会后悔的选择。


50、亚马逊 1994 年成立,Google 是 1998 年,后来互联网大热到泡沫冲天;2003 年 9 月,MySpace 横空出世,早期员工来自刚刚摸到社交网站雏形的 Friendster;到了 2004 年,改变一个时代范式的 Facebook 在宿舍成立——也就是说,如果你连续十年都不知道这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靠不靠谱,等行业热闹了十多年才开始关注和学习的话,你就……什么也没错过。甚至四年以后还能再等来一个叫做 iPhone 的东西。


没有什么需要着急的,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是最重要的。


We are still very, very early.


51、最新最好的东西往往是很多现存技术与功能模块的再组合。在 iPhone 诞生之前,屏幕的多点触控技术已经迭代了二十几年,康宁的金刚玻璃五十年就有了,后来的陀螺仪、摄像镜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乔布斯和苹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改变了世界。


52、不要犯 IBM 老沃森 1943 年说的那个「全世界可能需要五台电脑就够了」的错误。一个产品在迭代到某种(低成本又好用的)临界点之前,看起来都不像是「刚需」。贝佐斯在一个演讲里提到过,现代版本的洗衣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明的时候,还需要汽柴油驱动,洗涤和甩干都需要人的参与——这个过程机器会时不时会把人的胳膊碾碎。而随着行业发展,以 GE 为首的各家公司改良了产品的整体设计,到 1940 年左右,60% 的美国家庭都已经有洗衣机了。


53、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懂内容的创作者无比友好的大时代。


54、「需要问别人那就别买」仍然是我给身边人频率最高的投资建议。


55、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能力极强的个人和小团队将大行其道,个体能力与影响力的边界会无限扩张,「公司」这个现代社会的基础单元会受到相当的挑战。


56、新时代的亚马逊、谷歌、腾讯、迪士尼就在拐角处,就像当初这些名字一样,它们现在看起来还像个玩具。


57、Creator Economy 会是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市场,在不远的未来,影响力的资产化与金融化会比现在便捷与高效百倍千倍。如果你喜欢创造,但又不喜欢上班,就真的不妨从现在开始学习和关注相关的领域。持续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有一天你就会突然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了。


58、回想起来,之前观察我工作的金融机构的同事们,以及后来认识的各种行业内理应非常专业的人,我发现他们的个人投资业绩都非常之差,一样的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也毫无纪律性,甚至对很多基本常识的理解都是错的。这大概就是我意识到「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起点。


59、这几年看了听了太多身边人的故事,一个很大的感触是:人生的一些功课不管早做晚做,其实都是要做的。逃也逃不掉。


比如有的朋友,从小就是乖乖女,学习好、考名校、找众人艳羡的工作,等到了某一个时刻,突然觉得这一切都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辞了职寻找人生意义去了。每次见她都会觉得变化很多;


有的朋友,早早就结婚生子,把贤妻良母这个角色扮演得很好。同样到了一个时刻,觉得这一生永远在为他人操劳,没有真正在意过自己,于是经历了一个痛苦又挣扎的离婚。当然现在过得自由自在,而且和儿子的相处也挺好;


有的朋友从小就不爱学习,频繁逃课,成绩糟糕。但是特别会做生意,十几岁开始就很会挣钱,等到了三十几岁,事业有成,员工爱戴,然而现在没事儿就和我说感觉要能力天花板了,天天担心自己视野和格局不够,拼命开始学习各种东西;


还有的朋友,从小就受到各种喜欢,在亲密关系里永远是万千宠爱,有恃无恐。然而等遇到自己特别在意的人的时候,毫无悬念地把事情搞砸,于是开始重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觉一下就成长了很多很多。


而对于我,这几年好像也是个「叛逆期」。循规蹈矩了二十几年,才学着不去隐隐地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期待,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生命。这个过程同样是痛苦的——它需要你彻底解构已经存在运转了很久的内心建筑,然后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新的规则。


总之我想,人一生会面临很多功课,有人先做了这个,有人先做了另外的......但造物主还算公平,想要考个还不错的成绩,这些东西迟早都要完成。想到这里,好像还挺令人心安的。


60、想了想这些年来我做过的最浪费时间的事:

1)开一个不需要发言的会;

2)非要看完一本不值得的书;

3)持续犹豫去玩还是把一件小事做了;

4)不敢离开一个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工作;

5)一直等人回我的微信;

6)强行熬夜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

7)试图改变别人的想法;

8)在一段关系里为了避免冲突而不去直接解决问题;

9)期待别人给我答案而不是自己去做调研;

10)以消耗自己的代价取悦他人;

11)为一个很难计划清楚的目标准备过久;

12)制造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61、在 2022 年,我依然会坚持我自己一直以来的投资方法——我把它称为「弱者体系」——这个体系也借鉴了我很喜欢的几名传统世界的著名投资者。


「弱者体系」说的是,在投资上,我认为自己是比较弱的——不论是在信息获取、理解深度、时间精力、情绪控制、人脉资源等等方面,都处于这个市场比较低的水平。


所以,比起相信自己强大的研究能力或者信息优势、认为自己有持续获得 alpha 的水平,我会更多地做这么几件事:


1)不去预测短期涨跌,不认为自己能预测哪个赛道会火,不认为自己有太强的研究能力。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市场行进的主要逻辑上,等事情相对明朗了,多空双方的态度我都了解地比较清晰了,再进行相对大仓位的下注。即使这样挣不到最多的利润也没关系;


2)更多地下注于人而不是项目。我一贯执着地认为,好的人可以把很糟糕的 idea 做好,而差的人会把最好的 idea 做成归零。在 Web 3.0 领域也绝对不例外。长期和很好的人同行,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3)继续坚持杠铃策略。大仓位投资等到月明星稀的时候做,微小的仓位(指那种全部归零也不太心疼的)去博取极端非线性收益(百倍、千倍的),同时放弃那种「中等仓位中等收益」的下注。另外,要继续思考如何做好黑天鹅保护;


4)平衡好哪些东西要自己管,哪些东西应该交出去让别人管。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信息量爆炸的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做一点点的事情,同时也完全可以在某个细分领域里积累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所以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它变成重复动作,其他的事情交给别人,感觉就会好很多;


5)最后,我非常坚信,投资成功与否更多关乎于「心性」(temperament)而不是「能力」(capabilities)。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修炼心性、探索自我都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新一年我们就继续借投资这件事「由艺入道」吧。


62、我常使用的一个比喻是:在电视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能用这个东西干什么,所以那会儿的节目经常是一个人拿着稿子坐在电视机面前念,高级一点的就是几个人围在一个桌子前聊天。


然而,这些节目的内核,还是把以前「广播和电台」时代有的内容平移过来而已,顶多做点小幅改进——比如有了表达力更强的画面、可以切换镜头展示不同信息、传播半径也比以前大了点等等。


然而后来,电视媒体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剧集、综艺、丰富的广告、家喻户晓的明星,DVR 到 Blockbuster 到 Netflix 的诞生、还有对跨国大公司大集团的间接促成......这些如今社会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上一代人如同魔法一样。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一个新技术出现时,人类开始总会聚焦于「这个技术怎么能把旧的事情做得更好」,然而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它能让我们做到哪些之前完全没法做的事情」。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谁能先克服某种思维惯性与路径依赖,谁可能就掌握了未来的先机。


1995 年,亚马逊公司成立,它被认为是一个体验还凑合的网上书店。五年以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亚马逊股价狂跌至底。人们纷纷问道:在网上购物和我去商店买真的有什么不同吗?


二十五年过后,答案已在风中飘荡。


63、把自己领域的事情做到最顶级,那么不管其他领域发生了什么,你也其实什么都没错过。因为在最上面那个地方,人与人之间是不分具体领域的,他们都归属于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把事情做到了最 NB 水平的人」领域。


一起做有趣的事

我如何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定位

「王紫君」使用说明书

|微信:wzj-zima


重新思考

「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

我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自己

两本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地摊书

笨蛋,长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成长写作

一个善良勇敢的姑娘

年轻人最重要的资源

普通人写作的五个好处

写给没有名校背景的朋友


保险心得

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

买保险的正确顺序,90%的人都错了

投保后这5件事没做好,小心保费打水漂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最大的营销谎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刷遍了张潇雨近几年的动态,我整理了这63条干货。

张潇雨 王紫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