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愈系的美食纪录片IP是怎样“出圈”的?

刘倩 正點观影 2023-02-22



随着《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开播,观众对美食纪录片的讨论又重回热度。


从层出不穷的美食纪录片IP中,我们能看到观众在荧屏上观看美食的天然旺盛需求。美食艺术、市场商机、观众需求的三方结合,造就了一系列被称为治愈系的美食文化纪录片IP。采写_本刊记者 刘倩



主食是美食纪录片的必备王牌?谷物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重要标识

 

在近十年美食纪片百花齐放的内容市场下,《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选择“谷物”作为主题,其实是早几年就定好的计划。恰逢社会情绪的演变,观众们对“谷物”这个极具安全感标志的碳水所需,以及对谷物天然的情感亲近,最终被凝聚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总导演陈晓卿曾表示,想做谷物的出发点非常多,他认为对中国人来说,谷物是一个非常具有安全感的重要标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探究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会吃不同的谷物、谷物的来由是什么、这些谷物又给当地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议题细细研究下来都饶有趣味。而且回顾《风味人间》过往前三季的收视率后,陈晓卿发现,只要有主食的时间段,点击率都特别高。



早在2018年,团队就决定做“谷物星球”这个主题。他最初的想法是要把这个主题做“硬核”,在加入一些植物端的自然篇内容的同时,也同步讲述一些饮食演变的传统性内容。在《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中,镜头选择将谷物本身作为最重要的主角来呈现讲述,人文故事的内容比重让位于对主题“谷物”的阐述,以更大的空间去讲述谷物所带来的最本质的美味和满足。

透过屏幕带领观众领略全球美食及背后的风土人情,是《风味人间》系列一直以来都在努力从事的追求。很多观众都对《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的海外部分是如何完成拍摄的,充满好奇。总导演陈磊坦言,因为特殊原因,国内摄制组无法完成海外拍摄的部分,因此海外的内容便只能借助国外视频团队,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完成拍摄。陈磊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找了一些曾做过BBC自然类纪录片的靠谱团队,在写好拍摄大纲后,再与他们进行充分的线上沟通交流,以此保证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风格和想要讲述的方式来进行拍摄。基本上每次都要进行三到四个小时的交流。后面等到进入拍摄阶段,他们也会每晚都传送素材过来及时让我们审阅。就是通过这样一点点的沟通,努力做到让每集都有全球性的内容,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太不容易了。”

为何美食纪录片点击率居高不下?
观众在主题和视觉上有天然需求 从2012年至今,在10年的时间里,美食纪录片一直热度不减,具备天然的吸引力。陈晓卿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对食物的理解,来表述美食的天地,“ 古人说过,‘一粒米中看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其实在最小的颗粒里面你能看到特别博大的世界。”

的确,我们看到,《风味人间》系列一直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早餐中国》以人为本,从早餐店老板的日常美食劳作切入店主的不同性情;《人生一串》以全民烧烤展现一种下班后释放压力的快乐;《向着宵夜的方向》既有下班后犒劳自己的快乐,也有向深夜劳动者的奋斗致敬;《沸腾吧火锅》则是通过中国独特饮食文化,描绘出一桌人热闹欢聚的国人精神画像。

视觉的开创性让美食纪录片不断出圈。除去对美食和人文故事的探究,对自然植物的创新性拍摄,也满足了观众对大自然探究的心理。在《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中,有一个谷物炸裂迸发的镜头,是摄制组的创新性小尝试,制片人邓洁把它称为“谷物肖像”。微观团队把非常小的谷物的子粒在显微镜下进行了360度全方位的拍摄,把它真实的形状和表面质感记录了下来。在后半部分由后期的CG团队把它通过真实的照片建模,变成了一颗我们可以从任意角度来凝视它的种子的形态,最后摄制组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了观看它的轨迹。

再如《听起来很好吃》,尝试专注于美食烹饪本身,用热油的滋滋声、刀与砧板的碰撞声、食材外皮剥落声,取代传统美食纪录片惯用的大段旁白,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观感。

美食纪录片的未来在哪里?
创新或深入拓展,需要更多新气质
以《风味人间》这个系列IP来说,它整体播放的热度符合了平台方的预期。据《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监制、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介绍,2023年,陈晓卿计划做一档新的美食节目——《我的美食向导》,平台方和制作团队都希望把它做成新的IP,成为一个美食样态节目的领头羊。

作为同时看中收益率的平台方,关于美食纪录片的部分,如何避免“题材重复难出圈”,平台方对此在宏观上做出了一些布局。比如在同一个平台,观众可以看到众多的美食节目IP,像是《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等,还有正在筹备的《向着宵夜的方向》和《我的美食向导》。如何保证这些美食纪录片都获得好的效果、口碑及点播率?平台方有着自己的考量,朱乐贤告诉本刊记者:“像是《风味人间》《我的美食向导》,我们会从细小的地方着手。另一方面,我们从细分的领域着手,比如《早餐中国》《向着宵夜的方向》。另外我们也从口味上去做一些拓展,面向更垂直的领域,比如说酸,我们接下来就会做一部《小酸村》。”

面对众多形式雷同的美食纪录片,观众会不会审美疲劳?朱乐贤从拓宽导演风格的层面去想解决办法,“我们也并不都是找商业化的导演来合作。比如我们也邀请了李军虎导演参与进来,他是一个得过非常多大奖的社会现实类导演,他加入后,片子可能就会出现更多新的气质”。

在当下的娱乐环境中,随着短视频的冲击,碎片化知识传播越来越被年轻观众接受,这就对传统视频网站平台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比如观众对视频网站节目会要求有更多的知识、更深入的研究呈现。不难发现,10分钟左右的美食微纪录片数量渐多,比如《早餐中国》,一集只有5分钟,很适合年轻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也更能满足更多情境下的观看需求。此外,视频网站的美食纪录片中漂浮的弹幕,让观众的互动参与性也极大提高。

市场对美食纪录片要求变得更为“精细”。以《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的拍摄制作为例,团队需要进行大量多领域的学科研究和学习,可能前期摄制组吸取的知识或者消化完的知识再回馈到影像上,最终只能呈现出学习来的知识的1/10。

朱乐贤对美食纪录片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认为美食纪录片之所以能成为视频网站的“常青树”,很大程度上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些节目都是通过美食作为通道看这个时代的人、看我们的生活、看我们的社会。归根结底还是陈晓卿老师说的一句话——美食其实吃的是人,关注的最终还是人,是人的故事或者人的世界。这些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我觉得美食还是有非常广阔的空间的,虽然很卷,但只要你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拓展,或者不断的创新,它应该还是有很广阔的路可以走的”。

陈晓卿×《风味人间》“谷物的主题,天然接地气” Q:与《风味人间》前三季相比,《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的很多镜头和表达方式都显得更直白,这种平铺直叙是怎么考虑的?
A:这个方式与最开始我们想跟外国人合作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在表述手法上靠近了一些国外美食纪录片的表达方式,沟通下来,我们团队觉得只有这样的表述才能更清楚一些,沟通的成本才能最低。举个例子,比如《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变成拿出专门的一集做谷物的“自然”,另一集做谷物的“流通”,中方和外国团队分别拍摄,大家理解起来会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上的差异。
Q:从第三季到第四季,我们能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内容“简化”的过程。第三季中我们看到片子里很大一部分在讲人的故事。除了和外国团队合作的调整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制作组做了这样的改动?
A:其实《风味人间》第三季播出效果挺好的,但观众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从我这个总体操盘手的角度来说,我会以特别敬畏、特别谦卑的心态,吸纳观众的意见。当我们看到观众提出希望看到美食出现频次比较高的内容,我们就会在后期,有专门针对食物的补充拍摄,针对观众的期望做相应的补充。我们看到有网友说第三季“时长太短了没看够”,我们就恢复了50分钟一集。我们还注意到观众的另一个意见是说“人的生活有点多了”。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说不好,我们也依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把人和食物不太关联的部分尽可能删减一些,不再单独说人的生活的部分,这些小段落都没有了。
Q:从第三季海鲜的华丽回归到第四季接地气的谷物,这个主题的变化也是根据观众的评论来适时调整的吗?
A:这个问题有点意思。确实有一些观众反馈说第三季“食物太高档了”,但第四季做谷物,我们真的没有说想把整个系列的主题从“高档”拉回“低端”。海鲜这类食材本来就高档,谷物的主题,我们都不用做任何的努力,就能把观众“接地气”的期待实现了。
Q:第四季在第一集的时候,就出现了六七道大湾区的美食,节目组拍过很多次广东,能聊聊如何理解大家对广东美食的喜爱的吗?
A:对,其实每个地方的美食都很多。大家对第一期有大湾区美食偏多的感觉,我觉得是归于我们在特定时期的处理技巧。比如第一集澳门的内容很多,观众可能觉得大湾区出现的美食就多了几个。这是因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去不了日本拍天妇罗,我们就先从它这个地方的小鱼开始讲起。所以从这集来看,大湾区美食确实可能呈现的比重比较大。
Q:你觉得在《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中,有哪些欠缺或需要给观众做预警的地方?
A:我第一次看完成片之后,我就和我们的团队说要给观众做预警。因为在以谷物为主题的片子里,小麦主产区都没有,大家肯定心里面会不平衡,但事实确实是这样。小麦的主产区——山西、陕西、河南,确实各种各样好吃的面食有很多,但这些地方面食被拍太多次了。如果我们再拍一次,不是说不能把它拍得诱人,是想不好再怎么讲他们的故事。
编辑:麦旋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