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催泪片,打低分会被人怼吧!

伍迪不艾伦 正點观影 2023-02-22
中秋档票房成绩出来了!
3.7亿人民币左右,是近五年最低的一次。
虽说今年的电影格外多,新片老片扎堆,光是9月9日,就有9部影片上映,但票房破亿的唯有马丽和魏翔的《哥,你好》。

这个票房成绩是否会影响接下来“国庆档”的定档排片,还得再观望。暑期档稍微扶起来的市场信心,又动摇了一下。

今年中秋三天排名前五的影片里,出现一部文艺片《妈妈!》。

从母亲节延期到中秋节,从“春歌”改名为“妈妈!”,这部主打亲情的影片放在这个节日还算应景。
很多人甚至是抱着去电影院哭一场的心情去看的。疾病+亲情的搭配,尤其是阿尔兹海默症涉及记忆的疾病,光是把几个关键词摆出来,就能让部分观众欲语泪先流。

这种主打“催泪”的亲情影片,天然就占据了题材的合法性。如果你看完后哭不出来或打低分,你很可能会遭到冷血的谩骂。


妈妈!

《妈妈!》的是导演杨荔钠“女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两年前郝蕾的《春潮》,正是出自她的手。

本片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口碑相当两极,不过以目前豆瓣7.5的评分,说明认可的人还是占多数。
主演吴彦姝凭借本片在北影节上获得了“天坛奖”最佳女主角的殊荣,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三位中国最佳女主角,也是最年长的一位。

近几年,大家对这位“奶奶专业户”不陌生,《流金岁月》中的南孙奶奶、《相爱相亲》里的乡下姥姥、《又见奈良》中的陈奶奶、《穿过寒冬拥抱你》中的产科医生谢咏琴等等,都让大家见识到这位演员的“老当益壮”。
而与她对戏,饰演她女儿的奚美娟,是国家一级演员。再加上“老熟人”朱时茂和新生代影后文淇,这部电影的演技含量是爆表了。
奚美娟、吴彦姝和杨荔钠
不过,好演员只能做到锦上添花,再好的演技如果电影本身有问题,依旧无法做到化腐朽为神奇。

本片的故事不复杂:起初,母亲顽皮可爱,如同小孩,生活被女儿安排得妥妥帖帖。


可是,随后女儿被诊断出阿兹海默病,老母亲重新照顾起返老还童的女儿。


这样的剧情设计完全可以是篇社会新闻的爆款文:85岁老母亲,照顾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65岁女儿。

照顾与被照顾的位置倒转,是本片一大戏剧点。

影片有着大量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的“无理取闹”,大量的生活琐事抛向了观众,让观众看了一部《困在时间里的女儿》。


这些让人糟心的经历,观众的观看过程必然是不好受的。比如患病后的女儿先是对母亲辱骂和动粗,最后连眼前的母亲是谁都不记得。


看着老母亲在雨水中饮泣,可能大部分观众已经开始哭了。


这些情感爆发的桥段,处理不好容易煽情,不过好在本片大部分时间都比较克制,它会埋藏一些乍看不易发觉的巧妙细节,让观众自己去发现。

比如:女儿发病前老爱戴手套,电影中几乎没有解释原因,如果不去点明,很多观众可能还没意识到女儿有戴手套的习惯。


在后面的剧情中,女儿阻止母亲逗猫后观众才明白,母亲对毛发敏感,戴手套是生怕出门沾上毛发,影响母亲。

这种细腻是双向的,除了女儿对母亲,还有母亲对女儿。

女儿发病后内急,母亲破窗而入,进屋后赶紧擦拭女儿失禁的尿迹,好让她留有一丝病后的尊严。


电影中还有很多这种细节,跟那种强煽情的电影比起来,《妈妈!》高级不少。

然而,正是这种“高级”,导致本片有大量的语焉不详,影响观众的共情。

第一,角色不说人话。

母女两人典型是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文学系老师,女儿是物理学系老师,而已故父亲是考古学者。满屋的图书,伏案工作书桌上的文件,都意味着母女俩是高级知识分子。

母亲在看汪民安写的《福柯的面孔》

为了表现角色长年累月的文化浸染,编剧走火入魔式地给她们写了大量文绉绉的对白。

比如母亲抗拒住进老人院,给出的理由是“有一种不可名状难以描述的声音,让她睡不着觉”。如果说这是学文学的母亲人设就算了,连站在旁边的医护人员也能无障碍地一并复述。

哪怕得了阿尔兹海默后的女儿,也会莫名其妙地说出“尘归尘土归土,维生素归泥土”等略显尴尬违和的对白。


这种全员一言不合就念诗的场面,给人一种看话剧的错觉。两位话剧出身的演员在进行电影表演时,似乎洗不掉那种话剧的味道。

这种话剧感,让两人每每说对白都会有种间离效果(出戏感)。

第二,观众是隔着滤镜在共情。

本片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而同类题材电影太多了,《依然爱丽丝》《女人,四十》《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等。

与这些电影比起来,《妈妈!》对疾病的展示像是隔了层滤镜。本片没有真正迫在眉睫的现实危机,对于这个中产家庭,很多问题并非难以解决。五星级无敌海景养老院下的苦恼,一个护工就够了。


《妈妈!》没有现实层面的危机,有的是角色的心灵危机。但这恰恰是本片最大问题所在,观众没法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是什么。

第三,阉割的剧情。

很多时候,女儿的行为不像是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反正有点像中了邪。哪怕在得病前的诸多行为,比如为何要放走诬陷自己的小偷(文淇饰演的小偷,估计是史上最敷衍的客串),观众已经开始看不懂了。


为何要频繁做义工?为何老是像有“恋父情结”一样对死去多年的父亲难以忘怀?为什么自动选择独身终老?出版父亲日记的目的是什么?

一系列剧情上的疑点,其实都是剧情残缺导致的。

根据网友们集思广益,学考古的父亲,很可能是自杀而死。


女儿一直觉得父亲的死跟自己有关,只因为她藏起了水壶,父亲太“口渴”了,选择了投湖,被淹死了。

如果联系导演的前作《春潮》,很多隐藏的剧情就会昭然若揭。《春潮》里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前途伤害了父亲。女儿对此怀恨在心,所以才以未婚生女和不停换男友的方式报复母亲。

《春潮》剧照

《妈妈!》表面上是部关于母爱的电影,其实也是另一个版本的《归来》。

之所以一直做义工是为了赎罪;
之所以对水敏感源于父亲死于溺水;
之所以孤独终老是给自己的惩罚;
之所以不去告发小偷因为对该行为心有余悸;
之所以想出版父亲的日记是为了保留这份记忆......

《归来》剧照

阿尔兹海默症到头来是一个关于记忆的隐喻,女儿通过遗忘来挣脱自己记忆的牢笼。


很可惜,如此重要的一层寓意,在导演半遮半掩中流失掉。大家得靠一丝蛛丝马迹来疯狂脑补,才勉强看懂这部电影。

所以看完全片正确的情感不应该是感动,而是沉重。

结局有迹象表明(母亲穿着自己生前指定的下葬衣服),母女两人会投海自尽。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海孕育了生命,最后也成了生命的归宿。


导演说“每部电影都有缺憾,我希望下一部我能做得更好。”

《妈妈!》的缺憾当然有导演的原因,但也有不可靠的外在约束。一部本该几个层次的电影,没想到,最后只能让观众停留在最表层。


撰文:伍迪不艾伦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