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三)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三国志》课程结束已经两月余,课程种种,至今历历在目,点点在心。孩子们最后一次赤壁之战的写作始终压在我手,因了种种琐碎,没能最终修改定稿。这几日,偷得一点儿闲空,挑挑拣拣,修修改改,将孩子们的作品整理了出来,与诸位同仁交流。

 

瑞涵

孙权知道,待他投降后,他将会“身无处安,心无处安”。身无处安,在投降后虽然可能可以暂时保全生命,但之后曹操也会把他视作眼中钉,想方设法杀掉他,没了归宿。心无处安,孙权有自己的志向,“不为人下”,并不甘心做曹操的臣子。既然如此,那不如在此放手一搏,如果胜利了,就能巩固江山,就算失败了,也算是成就了一番英雄美名。再加上诸葛亮的游说,孙权的志向被诸葛亮点燃了,他激动地表示要和刘备联手,共拒曹操。

 

泽蕊

接下来就是火烧赤壁的著名事件,这一次曹操可谓输得彻底。让我们来细看这次战役。曹操的初心是想一统天下,但是他没有想周全,漏掉了很多事情。比如黄盖诈降,他的降书曹操可能没有认真去核实,或者说虽心存疑虑但没仔细考量;诈降之时,黄盖让众兵士大喊“降焉”,营造投降声势,转移曹军注意力;再加上瘟疫,可能当时曹军已经感染,实力大减……这么一看,可能确实不是孙刘加起来有多强,当然,可能也并没有多弱,只是如果曹操没遇到那么多事,可能他们还真就打不过,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有请嘉宾

悦扬

(舞台一侧聚光灯慢慢亮起,主持人米饭站在聚光灯下)

 

米饭:“赤壁之战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一举成名,本次的《有请佳宾》请到了一位格外特别的客人,只是由于罗贯中没有对其进行特别关心,故而其光茫略显暗淡,但是作为赤壁之战的主办方,孙权是必须要拥有姓名的。如果没有孙权结刘坑曹,刘备真的还会在历史上留名吗?下面,隆重有请孙权及其二位重臣鲁肃和周瑜莅临本节目!”

 

(音乐起,另一侧的聚光灯慢慢亮起,孙权等人从舞台一侧登场)

(主持人和佳宾在舞台中心的桌椅落座)

 

米饭:“再次感谢吴主孙权能在百忙之中光顾我们这个小众节目。”

孙权:“哈哈哈,这话说的,不客气,不客气,孤一般也不忙,很少有人会想到要请吾,孤不若曹,刘二人有名。”

 

米饭:(尴尬笑笑)“是这样的孙先生,我和我的的观众们对当年三国时期的事情都很感兴趣,而这次请您过来呢,主要是希望从当事人的角度对赤壁之战进行一个较为深入地了解。如果您三位不介意的话,我们现在就步入正题。”

孙权等人:“好的”

 

米饭:“第一个问题:据说当时曹操带着八十万大军压境,您的手下有很多人都劝您投降,但是您最终还是决定迎战,请问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孙权:“当时曹操官渡新胜,又有刘琮新降,气势锐不可当,如果说不怕,肯定是假的。但是孤当时打心底里肯定是不想降的。要知道当时的东吴可是我父亲和兄长两世的基业,怎么是能随便丢的?”

鲁肃:“再者,就像我劝吴王时所言:‘若是吴王投降了曹操,臣等大可以安享荣华富贵,您呢?’”

米饭:“曹操大概不会放任您好好活着吧。”

孙权:“想必如此,就算孤不在意那条命,那我吴主孙权之名呢?孤怎会轻易把父兄两世的基业弃置不管,兀自投降曹操?肯定不是的啊!”

周瑜:“其实吴王他还是会有犹豫,所以我当时和鲁肃就一直在劝他,鲁肃说了投降之后的不如意,而我分析了曹操的劣势。”

米饭:“说来听听。”

周瑜:“当时,吾主所惧怕的无非是一件事:曹操的兵力。于是,我就给他好好分析了一下:曹操的八十万雄兵,首先,数目上很多是吹的;其次,这些兵跟着曹操征战多年,早已疲乏至极;其三,曹军大多是中原的军队,完全不习水战,和我们这些常年泡在江南的水军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其四,也是最后一点,曹操的部队里有很多是刘琮新降的兵,对曹操还没有建立起完全的信任,加上他那些疲乏的士兵,整个部队基本上就是一盘散沙。”

(“啪啪啪啪啪”米饭鼓掌)

 

米饭:“孙先生,因为联结刘备共同抗曹的计策,导致后来刘备得到荆州从此崛起,三国鼎立,您后悔吗”

孙权:“后悔肯定是后悔的,当时说要联结刘备时,并没有把刘备放到和自己同等的地位上。毕竟,一直到那时为止,刘备一直都寄人篱下,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一没兵力二没地。联结刘备共同抗曹,只不过是因为刘备比我更靠北一些,如果曹操来了,不管怎么说,他也能挡一下。”

周瑜(郁闷状):“我其实劝过吴主,要把刘备软禁在江东,结果他没听啊,没听,那不就是放虎归山了吗,还顺带着送了他两座山。不过,话说回来,哪怕不联结刘备,我们也未必打不过。”

鲁肃:“就当行善了。”

米饭:“哈哈,感谢各位的到来,今天的《有请嘉宾》到此结束。”

 

(主持人和嘉宾转身离开舞台中央的桌椅,走向台前)

(嘉宾们迎着聚光灯,鞠躬)

(灯光渐渐暗下去,暗下去)

 

孙权——决胜之人

熙锴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它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这场战役最终以曹操失败告终。这次失败使得曹操失去了更快速地统一全国的机会,反过来也让孙、刘双方能借此机会开始发展与壮大各自势力。那么,为什么看上去占尽优势的曹操打不过孙刘联军呢?我认为重点在孙权阵营上。

      

首先,如果最开始孙权听从大多数谋士的建议,决定降曹,那后续的事就不会发生,历史,将被改写。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谋士的建议有理有据:“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这样看来,曹操确实占据上风。曹操有船有兵,可以水陆并进,且依长江之险,条件基本和孙权相同,并且在数量上占据显著优势。可是,周瑜、鲁肃等人却不这么想。周瑜反驳道:“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矒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周瑜为孙权细细地分析了曹操进军的弱点,表明我方天时地利人和。孙权,一代人主,岂是软弱之人?他本就心中不服,对于天下,也有自己的野心,听了周瑜之言,孙权当机立断,决定反抗曹操,决不投降。  

      

可是,即使决定了,他还是略有担忧,他担忧什么呢?当然是敌众我寡这一致命问题。因为周瑜的分析并没有解决敌众我寡这一问题,虽然曹操进军的弱点很多,但是数量上还是占据优势。此时的孙权,虽暂定其心,可尚在犹疑,如果这时周瑜不再次为他分析局势,安定其心,结局可能就大相径庭了。周瑜告诉他:曹操现在就如纸老虎一般,他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且都已是疲病之卒;所得刘表之众虽有七八万,但全是狐疑之众。数量虽多,但都不足为惧,我只需五万精兵,便足矣。说到此,孙权才安了心,真正地下定抗曹之心。

      

其次,如果孙权拒绝和刘备联合的话,结局也会改变,毕竟,孙刘联合,1+1远大于2。刘备三顾求得诸葛亮,赤壁一役,诸葛亮只身赴吴,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

      

亮说孙权曰:“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从诸葛亮与孙权的这段对话当中,不仅可看出诸葛亮的智慧,也能看出孙权强大的判断力。但是,如果接下来诸葛亮不为孙权再分析局势的话,形式可能还有逆转的余地。诸葛亮先激将孙权决定反抗,待孙权质问他刘备为何不出兵时,又爆出了刘备现有的实力,继而分析了曹操前来攻打的弊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诸葛亮的分析和周瑜的分析基本相同。最后,因诸葛亮的激将法,孙权经过“犹豫—决断—再犹豫—决断”多次思考才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并力拒曹公。

      

战时,正如周瑜、诸葛亮等人所言,“公至赤壁,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再加上黄盖火烧其船,最后曹操只好“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可能会有人说,曹操失败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远行疲弊和水土不服等等原因,但是,如果孙权投降了曹操,那无处可依的刘备能打得过孙曹合军吗?如果孙权不和刘备联合,那曹操先取了刘备,获得了船只,顺江而下,孙权还能获胜吗?所以,历史有其必然性,曹操,可能必然败于赤壁。

 

主战or主和

曹操为了夺取江南地区,发起了赤壁之战。

 

曹操刚刚获得刘表的势力,势头正猛,孙权那边的很多人都因此感到恐惧,觉得他们肯定打不过曹操,但也有人不这么觉得。此时,孙权手下的人分为了两派,分别为主和派和主战派,主和派的代表是张昭,主战派的代表是周瑜。这两个人都是孙权的哥哥孙策亲自任命的托孤大臣,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因此,这两个人的话对于孙权来说都很有分量,现在这两个人的观点出现了分歧,孙权会如何抉择呢?

 

张昭和周瑜的主张都有各自的理由。张昭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了自己的判断分析,他的话也代表了孙权手下大部分文臣的想法。张昭主和的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曹操师出有名,因为皇帝在他手上;第二,刘琮举州投降后,孙权方失去了长江这一天险,防守会变得困难;第三,曹操原本就有着很多陆军,荆州投降之后,又获得了刘表经过专业训练的水军和许多水战用的船只。水军陆军都很厉害,军事力量强大。敌众我寡,这怎么打得过呢?

 

张昭的话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周瑜把张昭所说的理由一一反驳了回去。周瑜主战的理由分为五条:第一,曹操也不能完全算是正义之师,虽然他是汉相,实际上就是个汉贼;第二,曹操在北方也没有完全做到统一,还有马超和韩遂这个后患;第三,曹操是一个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而且刘表的水军也不一定完全服他管,军心不齐,这对于打仗来说也很不利;第四,曹操大老远地来到江南,粮食还有可能会供应不上;第五,北方人来到南方,很容易水土不服,引起疫情。

 

张昭和周瑜两人的话听起来都非常有道理,但是张昭毕竟是一个文臣,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要论打仗,还是周瑜懂得更多。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孙权手上。

 

站在孙权的角度,他肯定是主战派,因为他作为江东霸主,当然希望自己的势力能够留存下来。除非形势所迫,实在无力回天,他才会选择投降曹操。不过就现实情况而论,他们还没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再说,孙权投降,就像是自己打自己脸,投降就显得他这个人懦弱无能,必定为后世所耻笑。此外,如果投降,他会失去实权,被软禁起来,成为一个傀儡,如果严重,甚至是失去生命。孙权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有着成就霸王之业的志向,怎么会甘心自己沦落为阶下囚?

 

于是,孙权下定决心要主战,怒斩桌角,并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 孙权把抗曹重任交到周瑜手里,交给他了三万精兵。

 

周瑜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最终赤壁之战胜利,也证明孙权这个决定并没有做错。

 

战赤壁

千洵

赤壁之战,英雄尽显本色,三国鼎立之势,也是在此时展露的。

 

这场战争可谓是腥风血雨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期有着很大的优势,他汇总起来的军队总量绝对是孙刘不能匹敌的。其二,曹操在当时是“名正言顺”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当然,在孙刘那里就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战之初,曹操以一敌二,可以说十分硬气。

 

可是,如此硬气的曹操,却赤壁大败,大好形势葬送。曹操之败,首先在人。黄盖诈降,火烧连船,把曹操打得元气大伤。在课堂上老师说,黄盖诈降一事其实“另有蹊跷”。因为周瑜对地形与天时的了解,让周瑜了解到了那一天的风势是十分奇特的东南风,也正是因为这天文上的优势,才有了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赤壁一烧,曹操溃败。加之瘟疫横行,曹操兵士,多有死伤。

 

据网上所述,曹操大军感染上的病毒是一种叫急性血吸虫的病。由于曹军进攻的时候正好是这种病流行时,天时有缺,与孙刘交战时大军不堪一击。那为什么孙刘双方并没有感染上这样的疾病呢?主要是因为孙权和刘备两方的军队长期在这样的地方生存,已经对血吸虫这种疾病产生了抗体,所以在与曹操发动战争时没有了这样的劣势。

 

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曹操大败,与孙刘联合密不可分,而孙刘能够联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刘备屈尊降贵去找诸葛亮出山。其实在当时,刘备是一个要地没地,要人没人的“丧家之犬”罢了。他并没有明确的智囊团,而且年事渐高,再不找一些稳固的根基来帮助自己“发扬光大”,可以说为时已晚。当刘备成功将诸葛亮收入囊中时,刘备可谓如虎添翼,天下大势,自在胸中。

 

成王败寇,赤壁战败,曹操差点儿送了性命。经过这一番大败,曹操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历史记载来看,赤壁战败之前,曹操对汉朝的忠诚度我感觉还是很高的。举个例子来说,曹操在先前其实从来没有以“君”自称过,只是打到赤壁后期,曹操的心理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他在《求贤令》中,公然讲“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颇有野心膨胀,欲为君主之意。

 

历史销烟散尽,历史迷雾重重,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说。赤壁一战,留无数谈资,待等后人说。

 

赤壁为何而败

昕锐

赤壁之战,绝对是三国中最为人熟知的战役,也是曹操败得颇惨的一场战役。

 

官渡之时,曹操以少胜多打赢了袁绍;赤壁之时,孙权和刘备以少胜多打赢了曹操,正可谓造化弄人。虽然有一些意外因素,可谁都不可能成为常胜将军,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发家,又在赤壁被打败,两次战役,胜败异势,可以说因为曹操运气不好,刚平定北方准备南下打天下又被孙权和刘备打了回去。运气不好的话头就此打住,接下来,我细细道来曹操为何而败?

 

曹操为何而败,这个问题,说复杂也挺复杂,说不复杂也不复杂,我们或许可以用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来讲解一下。仔细盘算赤壁中的历史,曹操因为一点“小小”的意外,天时、地利、人和好像一项都没占,顶多也就占了个小小的地利。

 

首先来讲一下曹操的地利。在那个时期,荆州的刘表死了,他留下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又没成事。曹操准备南下的第一站就是荆州,曹操来了之后,刘琮竟然直接神奇地投降了。最要命的是,刘备当时就投入荆州,算是半个刘表的部下,在刘表死后,刘表托国于刘备,而刘琮投降却不告诉他,让刘备体验了一次世间的险恶。有了荆州之后,曹操有了水军,有了打孙权和刘备的基础。这就是曹操的地利,但这点儿地利在后面却没起什么作用。对于刘备和孙权的地利而言,没用。

 

接下来,就是刘备和孙权的地利。首先曹操那帮人是北方来的,他们不适应南方的气候。虽然曹操特意选冬天来,削弱了孙刘的地利,且不会让水土不服的反应更大,但是依然不行,还是在与周瑜大战之后意外地发生了大疫,造成的损失超出了曹操的预料。此外,此役中,曹操为了让船更稳一些,把船都连在一起。这样看起来怕火攻,但是当时冬天,只会刮西北风而不会刮东风,所以曹操觉得自己不怕火攻,但是这比不上孙权和刘备他们逆天的天时,虽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只不过有些时候如果时机特别巧的话,天时都能比得上人和。

 

接下来理所当然的就是孙权刘备的天时。他们的天时就一个,就是冬天刮东风,让火攻可行。虽然天时比不上地利,但是这个天时来得时机太巧了,曹操根本不可能预料到这种意外。虽然以科学角度来看这个天时还掺杂一些地利,以及更多的意外,但就是这一点意外让孙权刘备打败了曹操。

 

之后肯定是最后的人和。人和就比较多了。孙权与刘备联合;诸葛亮助战;黄盖诈降火攻。在这里不能说曹操并没有人可用,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孙权和刘备占尽天时地利,曹操即使有很多谋士,也无法发挥他们的作用,毕竟那些谋士再厉害,也不能改变大疫吧!

 

总而言之,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让孙权和刘备打赢了曹操,对于曹操而言,我只能感到惋惜。之前一帆风顺,一路凯歌,到了赤壁却一败涂地。对此,我只能说命运使然罢了。虽然孙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可在这过程中又有太多意外。我觉得曹操可能只是运气不好,但是他也是有运气好的时候的,先刘备放火一步走出华容道,或许是老天对曹操的补偿。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二)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一)

【昆仑世说】清醒之痛,骨上之痕——嵇康作品选

【昆仑世说】刀尖上的舞者——阮籍作品选

【昆仑世说】探寻生命之根——“正始名士”作品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