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仑晨诵】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诗作品选(三)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陶诗之旅,于我,更像一次找寻自我之旅。经由这段旅程,我似乎重新找到了我自己,重新生机勃勃。前前后后,这段旅程历经一个学期有余,期间,有的孩子来了,有的孩子去了,在去来的中间,是一个个生命本身的明心见性,拥抱自我……

 

秉宸

陶渊明的物质处境就是这样,“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盆中无水,缸中无米,夏衣冬穿,处境穷苦,但他的精神无比“富裕”。即使身处这种十分窘迫的境地,陶渊明依旧“洒脱”。他有些像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的追求显然不是什么功名利禄、灯红酒绿,对陶渊明来说,重要的也许是保持心灵的安宁圣洁。

 

欣怡

陶渊明写过《拟挽歌辞》《自祭文》,不知是他一心求死,还是他早就准备好了面对死亡的到来。当死亡真正到来,“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这是天气的变幻,亦是他内心的凋零。将要离世,已经不再是常人的样子,这是多么地悲哀啊。茫茫天地,浩浩长空,孕育了万物,孕育了人,也孕育了他。而他一生多凄惨,从贫苦起,从未经历繁华,终究归于贫苦。白驹过隙,时光流逝,人生的道路属实难走,属实艰难。死了之后,又能怎样?呜呼哀哉!这,可能是濒死的陶渊明对自身经历的悲痛。

 

一声哀叹,千古传响

熙锴

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的陶渊明课程暂告一段落。在这段岁月里,我们“亲历”了陶渊明的人生,从少年时期的“猛志逸四海”,到中年时期的“行行重行行”,最后到老年,虽然精神富足,但肉体的衰朽与物质的贫穷却让他心力憔悴。

 

他的一生充满着矛盾,而这矛盾的核心,在于他精神世界的冲突,某种角度讲,他每一次的抉择,都可以说是生命的必然。在他的“神”中,并存着儒道,儒家驱使着他积极入世,渴望施展抱负,让混乱的时代安定;而道家则更偏向于自然,自然而然,令他最终做出了回归园林的决定。

 

少年时的他,“猛志逸四海”,怀着满腔热血,想要入世做官,去完成他“骞副思远翥”的理想。他刻苦勤学,熟读六经,终于,他成功得到了赏识。他尽心尽力地谋划与行动,可世事却一次又一次打击他。不过,他没有放弃,某种角度讲,此时的他,生命的主色调还是偏儒家。

 

人到中年,虽然他屡次被现实痛击,但整体来说生命中有一种昂扬。他辅佐桓玄一路高歌,马上就要摘取胜利的果实,却被刘裕碾碎,他的希望瞬间破灭,犹如随风飘零的枯叶残枝。这一次沉重打击让他更深刻地怀疑自己的行动。只是,他依旧没有完全放弃,决定再赌一把。他加入了刘裕麾下,辅佐新的“主子”。同样,他依旧尝试尽心尽力去施行他的计划与理想,但与原来不同的是,现在的他,更无法坚定。他开始更深刻地厌恶腐败混乱不堪的官场,回归园林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直到《归去来兮辞》时,他彻底对官场绝望。彭泽令是他做过的最后一个官,这以后,他的儒家思想便随着这官宦生涯的结束而深深隐藏。

 

最终,他回归了心心念念的园林,来到了那美丽的精神世界——“桃花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这片天地中,他的精神得到了满足,欢愉发自内心。他不再为尘世而烦恼,只遵从自己的心,顺应自然。他在这里饮酒作诗,抒发自己的满腔情感。可是,他真的如表面看到的那样欢乐悠闲吗?其实不然,他的内心偶尔也会再次有交锋。在《拟古九首》(其九)中,他讲“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不仅是对未完成理想的失望,也有生命浪费的喟叹。

 

到最后,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望自己的一生,还是难掩丝丝后悔与哀叹。他虽然说“可以无恨”“奚所复恋”,但某种角度,不正因为这些话才凸显出他的无力吗?真是“呜呼哀哉”呀!

 

对于他老年的退隐,其实我并不完全赞同是道家思想的驱使,或者说不完全是道家思想的驱使,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是一种逃避。试想,当一个人怀着满心壮志去完成一件事,却屡屡遭败后,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抉择?要么继续,要么放弃,而陶渊明很显然选择了后者。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的“猛志”得不到施展,更得不到成功,他能怎么办?最终,他选择了逃避,这不仅是思想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时代的压迫。最后,他明白,在那个时代,他的理想终将不会实现,但是他还是无法像孔夫子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选择了归隐,逃避着明晃晃的现实。

 

故事的开端往往极其美丽,而故事的最后往往以悲剧结尾。可以说,陶渊明的结局是注定的,在那个时代,有如此抱负理想的人,都终将失败,只余一声长叹,传响千古……

 

一生所向

天洋

人在一生中,会向往许许多多不同的事情:幼儿时期,向往有玩不完的玩具;长大点,向往优异的成绩;再大点,便是向往坦荡的人生。陶先生的一生,在我看来,似乎也是如此……

    

在陶渊明青年时,他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闯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想要做官,渴望被重用。于是,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去刻苦读书,勤奋学习……晋安帝隆安四年,陶渊明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下的职务,以为这样就实现梦想了吗?并没有,现实给了陶渊明重重一击,他鞠躬尽瘁地出谋划策,可他的一片诚心却没被看到,一次,一次,再一次地被打击,可他还是走他选择的那条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回响吗?事实证明,并没有。就在他可能要成功之际,那一丝光亮被刘裕无情地碾碎。在这件事之后,陶渊明对官场更多了厌恶,更向往着美好的田园生活。他在官场与田园生活之间徘徊,“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401年,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他辞官,之后,暂为彭泽令后便归隐田园,他由衷发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叹。

    

陶渊明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田园生活,本以为田园生活会和自己想象中的“桃花源”一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现实却是残酷的……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与净化,安然快乐地度过了一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田园生活。本以为可以永远自由自在地享受惬意的田园生活,可他并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支撑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只能在一日穷过一日的日子里,日渐老去,一面努力保持自己的精神圣洁,一面在饥寒交迫中苦度时光。

 

此时,在生活的困顿窘迫中,陶渊明的内心时常会有挣扎,一边是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一边是自己曾经埋葬的理想。他在生命的尽头,只能带着未完成理想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我们,一方面厌倦着我们所从事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又想在这方面闯出一片天地,同时,还有着一个奢望:和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到生命的终结时刻,我们会和陶渊明一样,带着遗憾离开这个曾经恣意活过的世界吗?我想,我们不会,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最终,“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昆仑晨诵作品汇总

亲历先民之爱

带着《诗经》,筑居思唱——《诗经》作品选

【昆仑百花】聆听每一朵花开

【落花课程】梦里花落知多少——落花诗作品选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一)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一)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三)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四)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五)

【昆仑晨诵】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诗作品选(一)

【昆仑晨诵】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诗作品选(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