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学弟学妹们的一封信:年入百万后我搞懂的八个商业真相

王紫君Zima 王紫君 2024-03-07

先说下为什么想写这个呢?

并非觉得自己多牛逼,也并非提倡单纯地追求收入增长——我们现在的追求的目标是做喜欢的事同时有些可持续的收入,而非每年爆发式的增长。


(详见:28岁,我为什么辞掉一份好工作


相比于大多数有才华的同龄人,我的起点和眼光都不算高——小城青年,二本毕业,考研二战失败,实习被骗并讨薪,一年内两次被裁……


不过工作五年每年月薪从 4k、8k、15k、30k 到去年收入近百万,每个阶段都经历了。


(详见:2021年,和自己和解


我能做到的一些事情,相信你也能做到。


就像前 boss 常说,在腾讯工作时发现很多人顺风顺水,并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聪明多努力,而是选对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


在新时代的各种杠杆下,方向愈发比努力/内卷更重要。


这次毕业六年后回郑州,和当初的大学同学们、学弟学妹们交流,看着印象中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们——


如今本科、研究生毕业多年,穿着正装、少年老成,在保险公司做着传统的的工作(属于个人偏见),每月拿着4、5k 的薪水(觉得大家完全值得更多),用时间熬资历,想做出改变但又不知从何做起……


我能理解大家换专业、换行业的迫切想法,但是觉得可惜,因为另一边在深圳和广州我又见到有那么多优秀的其他行业的人跨行切入这个领域,而我们自己却好像抱着金饭碗在讨饭。


(详见:你还守着保险和内容领域的金矿吗?


在获得个别同学的支持后,我想把去年的一些思考和收获梳理一下。



我想过这么写会不会显得太「好为人师」或者太「爹味」太说教,但是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六年前刚毕业的我——


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视野,学校和家里都不会教这些商业和职场上的道理……有特别多话想给六年前的我说。


当然了很多都是个人偏见,如果有不足的地方请多指教。


那么在梳理和鼓励自我的同时,如果有一两位朋友觉得我写得有用,有收获些许启发就够了。


因为有些道理很简单,就像大家都知道要早睡早起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争取考个好大学;


动机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家庭环境、身边榜样不同,每个人的动力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的标题和内容,都只是希望学弟学妹们更有动力读下去,乃至于有勇气迈出自己那一步。


真相一

商业的本质是满足他人需求,其他都是假象


商业的本质就是发现需求、创造价值、满足需求、获得回报,通俗讲就是为他人提供他需要的东西。


这句话说起来特别假大空,但是我们就是往往被太多表面现象所蒙蔽,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当我们相信商业的本质,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困惑,举例说明下:

1)38岁的程序员同事,忧心忡忡地说,我都老了,年轻的程序员源源不断地出来,该怎么办啊?

2)朋友刚毕业没两年,工作不开心,问到要不要考个研究生,毕业后换个工作方向?

3)朋友问我,做了那么多事,还发了朋友圈,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不知道聪明的你发现了问题所在没有:我们被同事、学历和工作量的内卷所迷惑,以为解决了同事、学历或者工作量,就能解决问题并收获回报。


以想考研的朋友为例,我和她沟通后发现她是觉得部分工作内容太琐碎了,不开心,想去做那种内容策划的岗位。


核心在于她的工作内容是否调整,以及她是否满足老板对内容策划岗位的要求,这个是可以通过向上管理,以及多输入和多「发表」作品证明自己,当下就可以改变的。


显然,老板需要的并不是一份研究生学历,只是一份「工作力证明」,证明你有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


当然了,想清楚自己喜欢的究竟是什么,规划明确地去考研是非常值得支持的。


怕的就是,只是朦胧中对现在不满意,就期望通过「考研」「考证」来解决,那么研究生毕业出来,如果仍然不懂沟通、没有岗位需要的能力,难免遇到同样的问题。


归根结底不要自我欺骗:不是买了书报了课考了证读了研就叫提升,不是例行公事或内卷就是提供价值了;


(详见:为什么要做难的事?


不要自我设限:无论我们做程序员还是管理员、 28 岁还是 38 岁、是研究生还是普通二本、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打工、是在公司上班还是自己干……都没有关系;


不要被迷惑:公司只是转达用户需求的中介,不要被公司提供的岗位、职级、绩效之类的表象所迷惑;


(详见:十倍努力十倍回报:客户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老板


答案其实很简单,本质在于我们如何利他,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决自身能力会极大提升,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过年的时候和长辈们聊天,他们总会觉得你们公司是不是有啥国企、国资背景,不然怎么做得起来呢;


其实并非如此,只要能为用户提供价值,再大的项目,再多的用户,都是这么一步步做起来的。


经过实践验证后,我今年跳出职场也并没有太焦虑。就比如写这篇文章,我并不用着急是否有金钱回报,因为我相信对一些朋友来说是有用的,那总会在某个节点收获相应「回报」。


因为发现,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你能帮到的人才称得上「人脉」——关键在于提供价值,而非其他弯弯绕。


(详见:一篇文章带来20%增粉后我的一些收获

真相二

新的需求在不断涌现,但大多数人还没察觉


近两年我有个感受越来越强烈,就是觉得各种新型的商业需求和工作机会在涌现,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被「上班」占据了注意力,没有精力留意。


总设计师在1978年视察鞍钢的时候说过:


「世界变化的结果,生产越发展,直接从事生产的人越少,从事服务业的人越多。服务行业很多,如种子公司、修理等,这说明有很多办法可以安置劳动力。」


他们那个年代,就像《人世间》里,找一份工作需要靠分配、托关系,非常重视编制和铁饭碗,看不上民营企业。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旧职业不断消亡,工种的边界愈发模糊,服务业里新职业愈发层出不穷。


新时代的很多工作,你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比如写代码、写东西、拍视频…


你不需要去申请许可证,不需要在零售店的货架上谋得一席之地,也不需要卑躬屈膝地求人,不需要名校学历,不需要资格证书…


你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工作,而不需要经过别人同意/分配,这种机会是越来越多的。


当年总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案例是种子公司和修理,我近两年身边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有剧本杀作者、生涯咨询师、美人鱼教练,甚至还有专门教人跑步的,帮别人写传记的……


大家的选择百花齐放,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发现并满足他人的需求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好。

真相三

供需决定价格,稀缺的才值钱


前面聊了价值和需求,再来谈谈价格,我们经贸系的都学过经济学,经济学里说供需双方决定价格。


我以自身经历举些职场的例子:


读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同学和老师一样,以为我们保险学专业毕业就是去保险公司、银行。


(其实很多「企业家」理解市场需求的思想和看市场趋势的视野,要超出我们学校师生和职场打工人很多。)


但是毕业的时候通过校园招聘遇到长城汽车,就打破了我之前狭隘的理解,再到后来接触互联网、理财、内容等,发现各种市场结合的有保险需求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提供价值的地方。


保险学专业不一定非要去保险公司工作,就像新闻学毕业也不一定要去传统媒体工作一样。


保险公司(包括银行)的机会我觉得在一二十年前,现在非常内卷。现在大家还有听说什么新开的保险公司或者分支机构吗?


我在北京遇到的一些领导他们当年都是在东北组建保险公司的,现在留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我们的技能对于保险公司不再稀缺,但是对其他公司稀缺啊,特别是那些新兴的领域,回报自然也更丰厚。


比如我第一份工作是在长城汽车后市场部做保险策划:


因为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整车基本没有利润,但是围绕汽车销售之后产生的各种业务比如保险、金融、精品、二手车,还有很多业务需求,所以长城、北汽、特斯拉和小鹏汽车等对保险行业人才也有挺多需求——


从事保险行业的人多,但是既懂保险又懂车企的人少啊。


比如我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头部的财经自媒体做保险经纪和保险内容:


因为用户厌倦了信息差和面对保险公司时的被动,希望有自主选择权;


公司拥有数百万的粉丝,自然发现用户有保险配置和科普的需求,虽然公司老板和其他老师都是媒体圈很资深的人,但是他们不懂保险啊,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机遇」——


我当时发求职邮件就说,相比于保险公司的人我懂互联网,相比于互联网人我懂保险。


而代表用户立场的保险经纪,既懂保险又懂内容的人在多年前是招不到的,都要自己培养的……我见证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这个领域收获了相比于为保险公司工作丰厚得多的回报。


真相四

内卷是效率最低的事情,正确的事(赚钱)从来不靠内卷


当我们意识到供需决定价格,会发现内卷是效率最低的事情——


「赚钱」从来不是靠你在「绩效强制考核分布」中拿到了 S 评级,而同事只拿到了 B。


我们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接受了太多竞争、内卷、赢在起跑线这一类零和博弈的思维了——「在河南,700 分上不了清北,600 分读不了郑大」。


上学时按步就班接受同质化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毕业后以为我们保险学专业毕业要么去保险公司、银行,要么考研、考公务员,工作时要和同事拼 996 拼绩效……


会发现哪些地方有什么不对劲没有?优等生、优秀员工、考研考公的名额都是有限的,都是在存量游戏中进行竞速筛选的。


但很多时候,真实的商业社会里并不是这样的——少一些零和博弈思维,多一些摊大饼的合作创新思维。


做些新的、难的、没有人做的事情,看上去缺乏确定性的东西,往往才是更有价值的、回报更高的事情。


拿我自己来说, 2019 年从有七八万人的大公司和港股上市公司,来到一家前台都没有的、共二三十人的财经自媒体独立负责一个账号和板块,当初有很多不确定性,却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详见: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再以我们这个领域的创始人们为例:


比如 18 年前,杨臣作为海航集团最年轻的高管之一,在 36 岁的年纪辞职北漂,创办明亚保险经纪公司,走一条与传统保险代理人不一样的模式;


无独有偶,深圳的马存军在 2006 年创办慧择,用「互联网电商」的逻辑「再做一遍」保险行业;


在前东家,老板提到「每个领域都有家做内容最好的公司,但是保险这个行业还没有,(所以我们来做),我们没有竞品……」;


包括多保鱼、学霸说保的创始人们,大都有游戏等其他行业的经历,都用自己的经验拿来对保险行业形成「降维打击」;


而原本就在保险行业的我们,反而想不到这些新东西,执行的是别人的想法,重复走人家踩出来的路,走的人多,而且永远只能是追随者。


追随者太多了,就成了「内卷」,太关注「存量竞争」而非「创造」了,学历、资历门槛等越来越高,比如现在的银行、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大厂等。


怪不得说打败你的从来不是同行,而是跨行。


(详见:如何避免内卷?做正确且难的事情


真相五

年轻人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得要贵,

要用于生产和「赎买」自由而非金钱消费


没有颜值、人脉和金钱,不懂技术和管理,年轻人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的,就是时间。


不过正因为年轻人不缺时间,资源价格低,是「廉价劳动力」,一路上又有各种打击——


高考没考好、房价高工作苦,而别人名校毕业、有豪车美女作伴,很容易就认命了,挥霍时间,放弃了自我成长。


但是,就像货币有「时间价值」,现在的钱总比未来的钱更值钱;相应的时间也有「货币价值」和「复利效应」,年轻人现在的时间也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值钱。


但是当我们把工作作为用时间换取金钱的手段,出卖自己不可再生的时间资源,交换到的却是可再生的金钱,那一辈子都在做一门亏本生意,这是很多时候我们痛苦的原因。


(详见:年轻人最重要的资源,比我们想象的更贵


确实,我们要用金钱满足生活所需。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消费珠江新城的豪宅和顶级私立学校真的是生活所需吗?


如果我们的消费行为「无人知晓」,会发现很多消费行为都是可以避免的。


看乔布斯二十多年来一如既往穿着牛仔裤+黑上衣,我前 boss 每次都只穿着卡洛驰的布鞋,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是实现价值的手段,而非为了有钱消费。


赚钱本身并没什么错,但关键不在于住更大的房子,过更奢侈的生活,这些消费并不会使我们迈入新阶级,关键在于如何使我们成为更自由的自己。


(详见:你无需财务自由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真相六

年轻人的生活成本低,但是机会成本高,要多尝试


在招聘市场上,会发现大家习惯按照阶段明码标价:毕业 1 年以内、1-3 年、3-5 年和 5 年以上分别值多少钱,其中毕业 1-3 年以内的在哪工作收入也差不太多,但是 3 年以上就会逐渐有差距。


正因为时间不可再生,且有复利效应,把它用在对的地方可以迸发非常强大的力量,而年轻人的生活成本较低,所以要多尝试。


我们可以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尝试一切,反正年轻的我们不会在任何领域有所建树,人们(包括用人单位)的期望很低,不用害怕失败。


而且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成本如此低,但是机会成本有如此高,所以应该多去尝试,尝试每样东西都了解一点,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喜欢同时又擅长的事,找到我们喜欢的人和城市。


去年 9 月份,当我受到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吸引,想从广州跳到深圳,去见识我这个领域数一数二的保险内容公司时,深圳的一个朋友问我舍得吗?


要舍弃我在广州的合伙人身份和亲手搭建并朝夕相处近三年的团队,去一个新公司重新开始,我肯定舍不得的。


不过当时我脱口而出:「做出这个选择的沉没成本是看得到的,但是我不来的话,要付出的机会成本是看不到上限的」。


今年三月份跳出来,选择做自己的事业,凭的还是这句话,我失去的稳定的工作和底薪都是看得到的


但是我不迈出这一步,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那些自由、快乐和健康,家人的陪伴和自己的事业——这些成本的上限都是我看不到。


(详见:人生抉择:沉没成本是看得到的,但是机会成本是没有上限的


相反的,如果因为亲戚朋友的看法,选择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越投入会越擅长,然后会越痛苦,越发难以跳出来。


现在回想起工作五六年里我从长城汽车的保险策划,到众安在线的保险商务,再到头部财经自媒体和保险经纪公司做内容和保险经纪人,从郑州到北京再到深圳和广州,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城市,还是件非常幸运的事。


(详见:高情商与低情商|我都做过哪些有意思的工作?


有些具体做法。


1、多看看招聘需求中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这是公司通过掏出真金白银来验证的市场/用户需求:

通过薪酬待遇看是否要往某块领域发展;通过工作内容看是否是自己喜欢的;通过招聘要求看自己需要补充哪些短板而非盲目补课。


2、通过招聘的机会多和有需求的老板聊聊:

了解他们的行业见解和主张,找到一个培养你而非压榨你的「导师」,对年轻人来说性价比很高——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上课或者掏钱都请不来的。


我对这几个行业很多受益匪浅的启发,都是从与几个老板沟通中获得的。

真相七

学会利用杠杆


读书时忙着考证考奖学金,对学校以外的事情关注太少。


直到在长城汽车工作时,读了一些互联网的书,才发现一个社会现象——穿西装的赚不过穿牛仔裤的,华尔街赚不过硅谷。


后来我通过自己的保险学领域切入到互联网领域,但直到去年我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


起初,人类社会的产品都是土地里生产出来的,这时的杠杆主要是土地和人力,首富是国王和地主;


后来有了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这时最有效的杠杆是资本,首富是巴菲特们;


直到互联网到来,提供了网站、APP 等产品,这时最有效的杠杆是内容和代码——相比传统的杠杆,内容和代码边际成本更低,复利效应和网络效应更强,此时首富是各种科技巨头……


(详见:普通人的互联网红利:让内容和代码为你打工


当我们的传统的保险行业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就会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比如保险公司,传统的销售方式是陌生人拜访、开发亲朋好友、办产品说明会。


但是现在,保险经纪人完全可以把更多时间投入在研究和服务上,通过一篇质量不错的保险科普心得,可以同时推送给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读者。


所以相比传统的富人生意,互联网反而往往更具有普惠的性质。


这个效率和杠杆,是旧时代无法想象的。


真相八

宁要坚持模糊的正确,不要正确的模糊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不管是投资,还是职场,我们并不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选择,而是身处一片模糊中,在「当下的正确」和「长久的正确」之间选择。


就好像置身浓雾中的丛林,只依稀通过太阳或北极星辨别方向,你发现此刻正确的方向上泥泞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么,这就叫「模糊的正确」。

选择这条道路,短期内,你不一定会做对,所以是「模糊的」,但你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确」。


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条大路,这就叫「正确的模糊」。


选择这条道路,短期内,你会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确的」,但你并不知道这条路将把你带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确的模糊」。


正如一个朋友对我说:三年了,还是在考公考研这个问题上纠结,我的人生就像卡在这里出不来一样。从量化到币圈到投资,感觉每次都是能摸索到风口在哪边,东摸西抓地看,就是抓不住。再想想自己的年龄,boom啊,先手的好牌被我打成这个样子。没有接触那么多领域的同学,反而在本专业领域都得到了沉淀。


去年也不止有一个同事自己拿不准,问我:你会一直在保险行业吗?新规下来后,互联网保险很难做吧,(我要不要去做财商教育)?


会发现,他们提到的问题,本质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识别出天空中指明方向的「北极星」,不被「正确的模糊」所诱惑,即使脚下泥泞,即使路途波澜,只要够专注总能到达新大陆。


这几年我目睹很多,做传媒的做房产的做基金的,发现做保险能赚钱,做财商课能赚钱,都一窝蜂去做……


如果缺乏专注,最后会发现每个领域都特别「内卷」,不好做。


专注代表效率,效率代表竞争力。如果不专注的话,意味着投入不够,那么一旦竞争激烈,一定会被市场的逻辑规律击穿,这是经济学原理。


前段时间我的后台收到留言说:上次看你文章说创业,还以为你会转行,搞别的领域,什么跨境电商、抖音 MCN 公司等。


说实话我并不是没有冒出过念头:

一是保险圈有时确实乌烟瘴气,不受待见,保险交易还是比较琐碎比较重服务的,比较累,保险博主的天花板比较明显;

一是内容很轻,诱惑不少,比如 Spenser 从香港保险转型职场博主过得风生水起,我也收到朋友邀请一起做出海品牌的内容。


不过这五年来我通过保险切入到车企保险策划、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保险商务和头部财经媒体的保险内容、头部保险经纪公司的经纪人,都没有抛开「保险」一条主线;


而且我们就是这个专业毕业的,当其他行业的人还抱着期待调入这个领域时,感觉我们有种责任需要保持投入并改变这个行业。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寿险市场在2030年会达到10万亿人民币的保费水平:

其中储蓄型寿险会以8%左右的速度温和增长,重疾险会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医疗险更是会以25%以上的高速进行扩张。


(详见:个人战略规划: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正确的模糊


如果我们相信方向是对的,风雨兼程就好了。



一起做有趣的事

28岁,我决定辞掉一份好工作不上班了

我的保险服务理念和标准

|邮箱:qimalan@foxmail.com

|微信:wzj-zima


成长写作

一个善良勇敢的姑娘

沉默者是表达者的红利

写给没有名校背景的朋友


重新思考

「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

我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自己

当我刷遍了张潇雨近几年的动态


保险心得

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

买保险的正确顺序,90%的人都错了

投保后这5件事没做好,小心保费打水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学弟学妹们的一封信:年入百万后我搞懂的八个商业真相

王紫君Zima 王紫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